写下这个标题,许是受了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影响,犹如对于儿子的成长父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样,在中国摄影队伍中,评委,就应当是“主旋律”的指挥者,“方向性”的掌舵者,“公正性”的权威者。所以,在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照门"事件中,"评委",实在是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我也做过评委,当然那是很小的比赛中的小小的投票者。那时,我尚不能认识到我手上投下的这张票,有时甚至是能影响他人一生改变他人一生的票。比如一个战士可能由于这一票而立功受奖(我在部队时,部队作者可以因一篇主流媒体见报作品而荣获三等功),一个业余爱好者可能由于这一票而走上专业道路,而一个专业摄影记者可能因为这一票而评上职称乃至晋级——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就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看重比赛,看重这一票,也看重投出这一票的评委了!
应该看到,我们现在很多的比赛评比,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严格了。我在前年参加了一次"华赛"评比过程的报道,我亲眼目睹评委们戴上白手套,在一个封闭得很好的大厅内对参赛照片一一审阅,那现场是管理很严的。我还听说,丽水的国际摄影周上还出现了武警在评比场门口站岗的事情。
本来没有必要这样啊!谁听说过八、九十年代有过这样的事?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目前各类评比乃至评委都遭受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不是么,就这样严厉的层层把关,还是出了拼接的“爆破图”、修饰的“救火图”,还有“周老虎”、“刘羚羊”、“张鸽子”……
仅仅是技术鉴定不严的问题吗?我们不要忘了还有一个不幸的事实,评比会在哪里开,通常那个地方就一定能出个“大奖”!不是吗,在浙江某个10万元的大奖赛上,由于10万元奖是被当地的一个作者“夺得”,故而引起了影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嘲笑!
去年,一张伪造的《扬州晚报》,竟然能过五关斩六将,先后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复评获奖作品及分类金奖、及至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被嘲笑的已经不仅仅是评委了!
前几天和业内几个朋友吃饭,饭桌上讲到这个事,一个朋友说,据说获奖单位为“运作”这个奖,是到宾馆里一个一个房间给评委送“信封”的!H评委当场就严辞了。第二天评比前,H评委叫大家都说一下有没有收信封,有的话都拿出来,放在桌上然后再评。据说当时只有一个评委说收到了并拿了出来,其余都说没有。是的,我有理由相信这些德高望重的评委的确没有收信封,但是不幸的是,这张“假报纸”终究经过他们手上的那一票登上了千万新闻工作者心目中神圣的殿堂!(问题在于事后很多业内人看了这张报纸,无论从那方面来讲真得不怎么样,凭什么能获那个奖呢?)
这件事,记得蒋铎老师在我们《人民图片网》的博客中也说过。
现在,我要在这里再一次支持一下许林老师致华赛组委会的公开信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干吗要拿一个过去了几年的“奖”在这儿说事,也许一些组委会对接二连三的“打假”不耐烦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借“老虎”、“羚羊”、“鸽子”的事件,扫除时下各种评奖中恶劣的风气,警告“贿选”之人,倡导公正评比,呼唤诚信回归,也算是“假照门”事件带给我们的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