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在呼和浩特转机,这是透过过道的玻璃窗拍的,也算是来过内蒙古的省会了)
9月16日,飞机下午2点从杭州起飞,2小时后,降落内蒙古呼和浩特机场,再由此起飞,2个多小时后,到达海拉尔。
海拉尔原是呼伦贝尔的一个市,撤州建市后,呼伦贝尔成为市,海拉尔就成了一个区。
一下飞机,第一个感觉就是空气清新。从机场到市中心非常近,只有10多分钟路。导游一开口,就有东北味,她说历史上,这里就属于黑龙江。才7点多,又是周末,可是街上没什么人,小城很干净,也很漂亮,到处都闪烁着霓虹灯光,只是红红绿绿的,显出了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情景。
经过市中心,有成吉思汗广场。高高的一只鹰,矗立在广场上。我很想拍,但是车不停。
在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前,围着许多人,锣鼓声声,原来的有人在那里扭大秧歌。都是些老头老太太,原本是锻炼身体的,就像我们那边的晨练,却把脸抹得姹紫嫣红,穿上红衫绿裤,摇着绸扇,把这健身运动变成了一场演出,难怪有这么多人看。
大巴把我们拉到海拉尔市东边的一条街上,据说这叫俄罗斯风情街,原是俄罗斯后裔居住的地方,我想就是我们黑龙江说的二毛子、三毛子吧,时间久了,这些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人们还习惯地把它叫做俄罗斯街。街的两边都是服务业,有餐饮,基本以涮羊肉为主,洗浴中心,还有一间紧挨着一间的“练歌”厅。夹在“歌厅”中间的,是“保健药店”。“歌厅”的门口,坐着一个个女孩子,打扮入时,穿着时髦,一点也不亚于内地大城市。在这“天阶夜色凉如水”的秋天,露背露脐,只为性感。9月的海拉尔已进入深秋,据说下周就要供暖了,这是旅游淡季,进入这个俄罗斯风情街只有2辆大巴,那一辆不知是什么人,好像是我们在呼和浩特转机时上来的一个团,我们两个团一起进了家涮羊肉店,他们吃完后,就进了对面的洗浴中心,而我们的年轻人们,见到羊肉没命,一个桌上6盘都吃完还叫不够,又加4盘。因此,没有人去那些“歌厅”“练歌”。那些女孩子只能无聊地坐在门口,或嗑瓜子,或和店里些许男孩子打笑。也许,她们已经习惯了等待,要等待这里的客人都散了,才万般不甘心地关门——当地的人是不会到这里“练歌”的。
小青年们还在汗流满面地吃,一边又要了38度的海拉尔白酒,K酒。吃到开心处,掌声整整。我因为不吃羊肉,在街上溜了一圈,感觉很冷,卖“姑鸟”(一种东北果子)的大妈看我笑问:“冷不?”我说“冷”,“那你咋不穿衣服?”“衣服在车上”,“那赶紧去拿啊,别感冒了”。北方人就是这么热情,可是车门关着,只能躲进饭店。
我一生走的地方很多,拍了很多照片。照片拍了,就算完成任务了,不整理堆着,时间长了,那儿是哪儿都忘了;那些地方风土人情呢,更记不起了。所以,谁请我旅游都是浪费。
躲进饭店,他们还在吃,我无事可做,拿出笔记本,把这些写下来,免得再次“浪费”。

(宾馆门前三角地带的小花坛,北方日照长,花长得十分鲜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