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惺惺相惜

(2007-07-19 09:28:50)
分类: 信手涂鸦
    在商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也是消遣浏览一下吧,却突然心被触动,有感受,姑且复制在这里:
    《一个强人的失败》
惺惺相惜
    她——卡莉·菲奥莉娜,一个当之无愧的企业强人。从一个惠普公司的小员工到AT&T公司的高管,到参与创办朗讯公司,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名企业领导;最后站在惠普公司的权力顶峰,这是惠普公司历史上首位从公司外部聘请的首席执行官。她曾被美国媒体评为商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当然我也是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即使在女权主义盛行的美国,一个女性能在商界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多么多么的不易。

  1999年,当美国的科技巨人公司惠普公司陷入发展困境时,想到了她。在她领导下,惠普从困境中一步步走了出来。为了惠普的未来,卡莉·菲奥莉娜力排众议收购康柏,由此让惠普在2006年、2007年成为世界上最抢眼的公司,惠普不仅超过了戴尔,重新成为PC第一,而且还以917亿美元的规模超过了IBM,历史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综合企业。

  惠普成功了。但卡莉·菲奥莉娜失败了。

  2005年2月,就在成功前,卡莉·菲奥莉娜被惠普董事会解雇了。卡莉在自传中说,她发表被解职声明后,她接到了很多首席执行官、几位前任和现任的美国总统、几位前任和现任的英国首相、美国国务卿、联合国秘书长和其他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打来的电话表达慰问。

  一个能力如此超群的商界强人为什么会失败得连自己都不知道死在哪里?

  这正是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是我推荐所有职业经理人去读一下这本书的原因。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可以把失败简单地分成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而失败,另一种恰恰是因为你能力太强而失败,因为你太超前了。

  卡莉应该是属于后者。为了推进惠普的变革,卡莉对高管们说:“如果彼此无法达成共识,今天就不准回去了。戴维·帕卡德(作者注:惠普创始人)无法从天而降来救你们了,你们躲避不了这些变革。”卡莉在自传里说,当天晚上他们一直讨论到8点钟。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不过我们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第二天在公司管理层的扩大会议上,我们将要吹响惠普再造号角。卡莉在写这一段时似乎还是很得意于最后的结局的。

  站在书外,我完全理解卡莉那种洞悉一切,面对一群思想保守同事时的痛苦,我也完全看得清,卡莉这样强硬的做法给她带来的伤害。尽管事情表面上按她所愿了,但也许在高管们的心里埋下的是怨恨的种子。卡莉在心醉于终于可以帮惠普完成大业的同时,却没想到自己面临杀身之祸。

  做事还是做人?

  这是放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抉择。中国人的智慧可能更会倾向于做人。所谓明哲保身,生存都不保何以成事?看似是有道理的。但我有时也在想,如果人人会做人了,即使生存下来又有何意义,因为你无法避免的是一个企业的失败。于个人而言,依然是无法摆脱生存不保的结局。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在现实中出现颇少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企业里总有做事的人,所以会做人的人总可以站在那儿笑话那些做事的人。这也算是一种博弈吧。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抽空看一下这本自传,看一下这个曾经抵达职业经理人顶峰的强人所经历的一切。是经验也好,是教训也好。我想都是有益的。


  精华摘要

  作为首席执行官,永远肩负的一项使命是帮人们打开思路,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该做的事情和可能做到的事情上。领导者要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要能够预见风险和机遇,带领组织适应风险,抓住机遇。

  阅读随想——可惜能做到这样的首席执行官并不多。

  

  有时你根本无法找出身边那些看不见的敌人,也从来不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阅读随想——那是怎样一种做事者奋力做事、却还身中暗箭后的悲凉。

  

  过一种能让你感到快乐和自豪的生活。一旦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人能把它还给你。

  结果并不能证明手段的合法性,我们不能容忍欺骗与腐败。价值观重于结果。

  阅读随想——这是卡莉让我敬佩的地方。一个真正用心做企业的人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挑战就是因为你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还有可能失败。迎接挑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有时候,条件越艰难,你就越有机会证明自己。你会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与你共事的人们。

  阅读随想——能带着你的团队一起面对挑战是幸福的。所谓患难见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风起兮
后一篇:八一回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