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拿到了一部TD-SCDMA测试手机。打了不少电话,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效果还不错,比想像得要好得多。用手机上网,却发现好长时间上不去。打可视电话,略有时延。
TD-SCDMA从纸上的技术走到消费者的手中,用了十年的时间,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老师的话说是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这其中的艰辛,在我长期跟踪采访的过程中,积累下了很多生动的片断,我正在努力一点点复原,争取今年把新书推出来。
“TD-SCDMA走到今天不容易。”这是4月17日,TD-SCDMA联盟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大家的一致感受。据TD-SCDMA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介绍,截至上周末,中国移动共放出去TD-SCDMA2000多个号,联盟内的企业正在全力以赴做好服务,迎接挑战。
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透露说,目前,市场上共有六款TD-SCDMA手机、两款上网卡在销售。有41款TD-SCDMA手机正在参加接受入网测试,其中,17款手机和3款上网卡已通过测试,这批手机在性能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要和网络在一起磨合,在应用中成熟,在应用中完善。
今天的TD-SCDMA正如昨天的小灵通,网络覆盖成了最大的问题。虽然我不懂技术,但是我丝毫不怀疑TD-SCDMA的组网能力,那么,决定网络覆盖好坏的,便是投资的多少。我不明白的是,中国移动既然领了任务,而且向国家保证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可为什么不把北京的网建设得好一点?以至于专家们说在开通的8个城市中,北京的网络质量是最差的,可北京是奥运会的主会场啊,用这样的网络让外国人体验中国版3G,是想讨好呢,还是找骂?
中国移动宣布TD-SCDMA进行测试和试商用的那天,我在会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中国移动市场部的人说今后TD-SCDMA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这次测试和试商用的结果。
会是怎样的一个测试结果?我们还不得知。参加测试和试商用的用户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也不太清楚。
看看媒体铺天盖地对TD-SCDMA的一片责骂声,我有些担忧。
我总觉得,对TD-SCDMA试商用中出现的问题,媒体的态度应该宽容一些,专家们也是这样的看法。
从模拟网、GSM网到CDMA网,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移动通信网的优化是一个摸索和探索的长期过程,尤其是室内优化。“这是常识,大家应理性对待。”曹淑敏这样说。
即便有这样的认识,曹淑敏还是忍不住建议说:“运营商今后应在网络优化和覆盖方面下功夫,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的建议更直接:“北京应是8个试商用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点,运营商应在场馆、室内加强覆盖,要制定一个为奥运提供3G服务的倒计时计划。”
李进良则呼吁中国移动应在8个城市尽快补上700-1000个基站,达到可商用的水平,满足奥运的需要。“从现在开始补,时间还来得及。”李进良说。
TD-SCDMA的发展必须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带动,舒华英则建议,设备厂商要积极跟进,应该积极解决网络和终端上的问题。可问题是,运营商不给强大的信号,设备商怎么可能下大力气去增加产能?
试验、试验、再试验,不知试验何时是个头?“TD-SCDMA之父”李世鹤急得不行。TD-SCDMA要在大规模的范围内使用才能走向真正成熟。他表示,TD-SCDMA应该大规模放号,让用户去检验。下一步,TD-SCDMA应该怎么上,何时上?让谁上?应该尽快拿出国家的决策、运营商的决策出来,避免TD-SCDMA走向“安乐死”。
陈如明也表示,TD-SCDMA产业化、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精心谋划,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高惠刚表示,TD-SCDMA关系到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必须而且可以逐步取得成功。可是,面对其他3.5G、准4G标准的夹击和诱惑,TD-SCDMA到底怎么发展?谁来为TD-SCDMA的未来操心?
这也是舒华英老师向杨骅提出的困惑:“为什么开TD-SCDMA的座谈会,运营商不来,消费者不来?我们专家说的话能管什么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