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农村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于国家和普通人来说,工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农业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最近考虑了一下这个事情,写下来,就当做个笔记吧。
工业是近代才出现的一个名词或行业,在历史的大多数是建立都是农业,工业的出现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科技进步,有的说是产权明晰或者经济激励,这些都是理论问题,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很简单,人类的所有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或者说达到一种符合人类需要的效用。无论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目的都是如此。所有的农业和工业的最终生产成果都为人类所享用。人类的需求从本质来说,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这些从哲学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比如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道家说的五贼,或者简单来说,人类的进化并没有进化出新的感官,所以人类的需要也是固定的,所谓的需求变化也只是形式上、精确度上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和工业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却在现实表现中和农业的表现非常不同,工业化国家的人们比较富裕,而农业国家的人们比较贫困。但是这些国家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很容易看到,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比如田里的秸秆在有的国家能够生产出木板,而有的国家就只能烧掉。从符合人需要的效用上来说,前者远远大于后者。
对经济发展来说,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人类需要并且可以消费的产品,是一个国家富足的标志。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尽可能的高效利用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的国家就更更加富裕。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就在于此,农业产生的效用相对单一,但工业不同,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类的吃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工业生产出来,化学纤维的衣服,金属、塑料等材料的衣服,等等。所有的这些的原来来自于哪里呢?都是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东西:石油、铁矿石、水,甚至砂石也可以(微电子使用的硅来源于地球上到处存在的砂石),这些原来无法利用的资源能够利用起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种效用就是财富。人类可以利用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也越来越高效的利用资源,这才是工业的特征,也是人类越来越富裕的原因。
说了这些,好像是废话,呵呵。
农业则不同,其基本规律是无法通过技术来改变和替代,其需要的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工业可以使用新的原料,也可以使用新的工艺,甚至可以加速从原料到产品的速度。所以农业的效率不高,因为其原料、产出和所需资源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同时,如果技术能够达到替代种植粮食来满足人类的吃的需要的话,农业也许就可以结束的,虽然我很难想象这些,但是也许会有这么一天的。那时候人类就是一个纯工业的社会,大自然的作用就是提供能源和资源,所有的生产我们人类都可以自己完成。
所以工业相对于农业的优势如下:
1、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更快的生产出产品
2、可以找到替代的资源和替代的工艺,因为人类的需要只是一种效用,结果固定,但是过程不需要限定。
因此工业的发展,可以让我们需要满足的效用的相对价值处于永远下降的状态(假设科技无极限,这个我不是很肯定),所以其成本可以永远下降。但农业的相对价值虽然也在下降,但是相对于工业品来说是上升的。而我们都知道,相对昂贵的东西的利润必然不会很高,所以农业的利润率很低,所以历史的发展必须减少农业人口,因为利润率的底下,必须通过规模效用和享受收益的人口减少来维持这个行业的存在,直到,人类可以直接合成农业产出的替代品而已。
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心理问题,因为农业生产率相对提高不快,而人类的需求提高的也不快,所以人类能够接受的价格是一定限度的。但是工业品不同,其效率可能提高10倍,而成本下降20倍,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价格打个五折就很兴高采烈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工业品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要高于人类的心理承受下降限度就可以了,这就可以赚钱了,而其中的利润非常高,所以这个是个心理问题,也是人们不了解真实成本造成的,或者说人类的接受程度相对于工业效率提高造成的。人们消费的时候只要判断一个效用没有减少,而价格降低就很容易接受工业品的高利润了。
而农业的生产相对简单,人人理解,人们对相同效用的粮食的接受程度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低接受程度必然无法卖出高价。
所以工业相对于农业的优势在于效率和人类的心理特点,也是人类科技能力的局限和未来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