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简单易做的--金不换炒潮州薄壳

标签:
美食薄壳金不换潮汕饮食卤鸭 |
分类: 自做煮粻-看得到吃不到 |
薄壳是潮汕人对这种指甲般大小的贝壳的俗称,因为它的壳实在是很薄,轻轻一搓、一掰就碎。北方人叫这种贝壳为海瓜子,只是北方的品种不太一样,壳的颜色偏白,壳的形状偏扁、如扇状,主要产地在大连。广东的薄壳主产地则在潮州的饶平,主要是人工放养,8、9月是高产期,每天的收获量超过2000斤。
http://s4/middle/5383d0e6g8ddceeb83b63&690
海瓜子在众多贝壳类海鲜产品中算是最便宜的一种,因为其产量大,而且小巧玲珑的肉质也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常为大排档或民间家常小炒之选择。在广州菜市场,通常是潮汕食品专营摊或是冰鲜海产品的档口才有得卖。薄壳原本寄生在一丛丛的水草上,市场上如果是连着水草卖的市价为5元/斤,而经过剥离、清理掉水草的则是6元/斤。水草的重量不轻,所以个人认为买清理过的更划算,而且省心。若在广州的潮汕菜馆吃现成的,一个例盘售价通常在8-15元/不等。
懂吃薄壳的潮汕人都知道炒薄壳少不了金不换,所以菜市场上的小贩在称好薄壳后都会主动往袋里搭上几棵免费的新鲜嫩绿的金不换,哪怕那个小贩不是潮汕人。我相信这肯定是经销的贩子主动搭给他们的。
金不换是一种香料类的灌木植物,潮汕话叫它作“鱼斋菜”。本人不知道这名字的由来,只知道潮汕人几乎家家户户的花盆里都种着它。我们家当然也有,是当年从乡下的奶奶家花盆里取的种子,带回广州来种,居然也成活了。金不换一般长至30厘米高,成熟期会开出一枪枪的白色小花簇,等花谢了,就有一颗颗黑色的小种子在花萼里藏着。种子掉落入泥,便又再繁衍生息。家里每每炒薄壳、田螺、花蛤的时候,都会去花盆里摘,不用等到花的成熟期,只要有叶子,就从下往上选最大片的叶子即可。茎也有香味,所以可以一并折下。看我家的这盆,曾经倒过也能顽强生长。
http://images.ctrip.com/images/WritingPhoto/OrgPhoto/0006/4da4c97b-a_12675.JPG
金不换炒潮州薄壳的烹饪方法:
大家可以延用我在博文《任凭五香杂味,我自鲜甜依旧--爆炒青口》里教过的依法炮制。只是我这回炒薄壳更简单了,只用到金不换和蒜头两种香料:将油爆热锅、下蒜头直至闻到蒜香-->倒入沥干水的洗净的薄壳翻炒-->此时薄壳会出很多水,下糖、胡椒、鸡精翻匀-->薄壳纷纷打开逐渐见肉,下金不换、酱油、盐翻炒分来钟-->勾芡后上锅。如果想更简单的话,除了金不换和蒜头,其他糖、胡椒、鸡精、酱油、盐可一概省去,全用蚝油代替,等开壳见肉时下即可。炒薄壳整个过程只需三分钟,非常快的一道菜,火候、时间不要太过,切不可等肉全部掉出壳了才上锅,否则就只能在汤汁里打捞肉来吃了。不过如果你担心加热不够有寄生虫、细菌什么的,那只好盖上锅盖闷一会,但是肉是肯定会掉光的。如果掉光的话,我倒建议把它们单独捞起来放入粥里滚,会是很不错的一道粥膳哦,因为它的肉质不容易老!
http://s8/middle/5383d0e6g8ddcf07a2d07&690
别看薄壳肉小,如果一边看片一边吃,那滋味不比中秋的炒田螺差。品尝美食的乐趣也就在那频频用筷子拨弄薄壳,去寻找一粒粒金黄色饱满肉粒的过程。嘴里的还未咀嚼完,筷子已经伸向下一个了。于是手和口便不断地运动着,好不勤快,呵呵。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1ZHE1SIGG.gif
http://s12/middle/5383d0e6g8ddcf3fb730b&690
看看这天中午俺们两个人是怎么吃的:节瓜滚煎鱼尾汤、金不换炒潮州薄壳、潮州卤鸭腿一只。之所以吃起了卤鸭腿是因为刚好市场附近新开了一家潮汕人专卖的卤水店,叫“古镇陈记”,号称是连锁店,还有400服务线。它家的东东价格不菲,卤鸭也要28元一斤。我见它开张大吉打八折,赶紧尝鲜试吃,买了一只腿来。这鸭皮很薄,肉蛮嫩,没见着什么脂肪,应该不是饲料鸭,也许这是它贵的原因。因为新开张,店家还用印有LOGO的环保编织袋盛着,一次性的碟子也非常漂亮,真舍得花成本。
http://s13/middle/5383d0e6g8ddd030064ac&690
吃完了,碟低花纹便显现出来了。这种碟子宴请客人也是很大方的。看旁边装薄壳的盆,只吃剩下汁了,一个没落下。
http://s9/middle/5383d0e6g8ddd1d9a0e38&690
这天中午我们好一顿饱餐,鱼尾还有吃剩下的留到了晚餐继续消灭,满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