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生壶

(2011-01-30 16:31:27)
标签:

紫砂

曼生壶

文化

分类: 养心

曼生壶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艺名昭显。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也颇具文人的多愁与敏感,其“桑连理馆”的来历就是因为他在厅事西侧发现了一株连理桑,众皆认为是大吉之兆,由想“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乃改其斋为“桑连理馆”,由此曼生之风情可见一斑。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最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陈曼生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陈曼生自己不光设计、监制了许多传世的紫砂壶样,他还亲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壶艺绝品。不仅让操练了一生的金石书法大放异彩,也圆了亲做文人紫砂壶之梦。中国紫砂史不会忘记一个名为"阿曼陀室"四方印章所留下的那四个价值连城的汉字,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大量的壶铭,不仅文切意远、简约生动,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等特点。曼生于阿曼陀室居中书一大副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来描绘他品茶之心旷神怡。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 、『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 、『方山壶』 、『石兆壶』 等六件。

此后多年,又有人收集到各款曼生壶,下面就“曼生十八式”及其题识作略微介绍。

一、“石”,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汲置”,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

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合欢”,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合欢1: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合欢2: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九、“饮虹”,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瓜形”,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员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棋奁。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方壶。内清明,外方直,吾与尔皆藏。

十九、井栏提梁: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二十、钿合: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二十一、瓢提壶 

二十二、石铫式提梁壶

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壶盖,半环盖纽,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金石气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另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壶盖内有小印“彭年”,即制壶者为杨彭年。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乃为名品。

二十三、合盘:竹里半炉火活。

二十四、台笠: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二十五、半瓜: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二十六、半瓢: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二十七、扁石: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二十八、果圆:山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

二十九、周盘: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三十、汉方: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三十一、瓦当: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青萝清玩。

三十二、乳钉: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三十三、镜瓦:止流水以怡心。

三十四、仿古井栏: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儧日。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阑,流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三十五、笠萌壶

 

 

补充:
石瓢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生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壶盖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独特,壶身浑厚古朴,古韵犹浓,提梁与壶身搭配天然而成,整体结构缜密,精益求精,曲柔中尽显钢铁劲道。


石瓢学士壶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通体流畅,曲线优美,古朴大方,用泥温润,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壶身呈梯形,造型浑厚朴拙。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典故:
    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型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欲买之。岂料乞丐端其神色,料定此物为宝,乃索银十两,曼生怒,佯欲弃之,乞丐急,终成交。曼生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细端之,果乃一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乃紫砂玩家,此前未见此壶造型,故仿制之心油然而生,以此石器为原型绘壶盖,壶嘴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因得以石器而为之,遂起名曰“石瓢”。此壶造型已成紫砂壶之造型经典之中的经典,超越唯美。
    顾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仿曼生石瓢而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大师高振宇先生,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流归宗,同出一源。皆出曼生矣,而此类工匠名家仿制石瓢众多,而真正知曼生“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之精髓者,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乎?
    此壶乃曼生壶中古韵最浓之作品,而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令人哲思,且含健康长寿祝愿之意。其风格冲和淡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壶中之智者,爱此壶者必乃人中龙凤,世之豪杰也。

http://s3/middle/53837f24h9b0c2c282da2&690

http://s14/middle/53837f24h9b0c2c37732d&690

http://s1/middle/53837f24h9b0c2c46af90&690

http://s15/middle/53837f24h9b0c2c55ed7e&690

http://s10/middle/53837f24h9b0c2c7475c9&690

http://s16/middle/53837f24h9b0c2c92f54f&690

http://s2/middle/53837f24h9b0c2ca24941&690

http://s10/middle/53837f24h9b0c2cb18269&690

http://s6/middle/53837f24h9b0c2cc0c18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养生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