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荷赛终于揭盅,各种事后点评、庆胜纷纷登场。在国内,荷赛也首次借助微博,几分钟内获奖名单、作品传遍大江南北,如果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往仅仅是摄影圈的人在事前和事后最为关注,如今有了微博,连无数微博百姓也都从他们关注的人的(转)发贴中对荷赛及本届获奖作品有所了解。
此次比赛,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在宣布获奖名单时,可谓高调,在其官方网页上鲜明地强调共有“5247名摄影师,124个国家,101254张照片”参赛,以彰显此次赛事之隆重。做为摄影业内人士,我倒其实更想知道,在有两位中国摄影师获三等奖、一位获优秀奖之表面现象下,中国此次共有多少摄影师参赛?他们提供了多少张(组)作品,所占比重是多少?各自数量及所占比重与往年相比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荷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在北京举办影展而进入中国摄影人视线,多年来,无数的摄影师、图片编辑(指国内)对它高山仰止。它获奖作品的手法、风格,成为中国摄影人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楷模,将它们运用于摄影创作之中。近年,似乎每届都有中国摄影师获奖,虽每届获奖数所占比重好似很小,但丝毫不损摄影师们的热情。毕竟在一项全球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其荣誉感远非任何一项国内摄影赛所能比。
曾跟一位供职于外通社的图片编辑谈及中国摄影师对荷赛的热情与执着,没想到这位担任过两次荷赛评委的人竟然说:“别太把它看得太重,它也就是一项比赛而已”。
他的这番论断确有道理。纵观历届荷赛,在八十年代我们还没见过、但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开放,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之后我们早已熟悉并应用的得心应手的摄影手法之下,更多的是反映了西方新闻界对世界的看法,他们的新闻关注点、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他们的价值观。每届评委的构成,大体影响他们关注的新闻热点及新闻摄影作品选择的倾向性。有鉴于此,有些获奖作品,在我看来,不论其新闻性和摄影力度,都显得有些勉强;有些我们关注的重大新闻(其中不乏优秀照片)则有缺失。
获得今年年度照片的作品,出自西班牙摄影师塞缪尔·阿兰达之手,摄于也门首都萨那骚乱时一所临时医院内,画面是一位无名蒙面妇女怀抱受伤亲人。在公布获奖几天后,荷赛官网将照片说明做了修改,指出画面中的两人实为母子。这张照片在宣布为年度照片后,许多新浪微博人赞许它“宁静”,认为与许多以往年度照片不同,从中看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是荷赛新趋势。其实这种“宁静”,也无非是荷赛一向特别倾情灾难的延续性另类表达,与以往一样,深感世界之乱、苦海无涯。我并不反对关注灾难,但我更喜欢第50届荷赛年度照片表现的几位衣着时髦的黎巴嫩女性坐敞篷车经过贝鲁特南部一片被炮火轰炸的废墟的照片,因为它让我在灾难中看到了希望。
荷赛是世界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也是一项全部或绝大多数西方摄影界人士出任评委的比赛。中国的摄影从业者们,在外行人看热闹之外,更应对它有客观、冷静的认知。(此文刊登于2012年2月28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