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总需要各种奇思妙想。当世界通过相机镜相头越来越真实无误、甚至差不多可以时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还有什么期待?
今年5月,香港首次举办了日本摄影师本城直季的作品展“小•惑星”引来众人的关注。本城直季善长于利用移轴镜头从府视角度将真实的世界拍得像模型一般。在他的作品中,人们生活其中的街道、高楼大厦、周遭环境,都拟人化成一幅幅微缩景观,照片中焦点所在的人物,一个个看上去都类似公仔(玩偶)。移轴镜原本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的透视问题,但后来被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本城直季可谓是世界移轴镜摄影的著名人物,他的作品给人平静质朴的感觉,其出色的平均景深变化,令作品构图平衡,在看似模型之余,亦不失原建筑物的真实感。
多年来,移轴镜摄影大都生存于非新闻类的艺术创作中。美国联系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摄影师大卫•伯耐特今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拍摄了一系列的移轴镜体育摄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完全不同的体育赛事。应该说,大卫•伯耐特利用移轴镜拍摄奥运比赛始于2004年的雅典。采访北京奥运,大卫•伯耐特特意带来跟随他数十年的大画幅4x5格拉菲相机(speed
Graphic),与雅典不同的是,如今他亦开始在数码相机上尝试移轴镜拍摄,以适应新闻发稿的数码潮流。作为在器材上始终衷情于传统相机的大卫•伯耐特,却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能不断创新,打破人们的惯常视觉模式,在真实的视界中,看到超现实的世界。加上北京,大卫•伯耐特共采访了八届奥运会。在他看来,所有采访过的奥运,从比赛到场馆,其实都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虽然摄影记者的器材由胶卷进化到了数码,但所拍摄的内容及最终拿出的作品,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大卫•伯耐特说:“最终,这种变化还要产生自你(即:摄影师,作者注)的头脑中,亦即你的创新中心。所有摄影师在两个星期奥运会期间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努力了解、发现,以便让自己拍摄的作品看上去更新颖刺激。”
当然在拍摄如此激烈的比赛时来创新并非易事。格拉菲相机使用的4X5胶卷,每次只可拍6张,无法象数码相机一样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拍摄。好在大卫•伯耐特用它拍摄奥运时,并不讲求扑捉比赛的“决定性瞬间”,而是重点突出奥运比赛“模型化”、“玩偶化”的视觉感受。尽管如此,因为此番他采用传统胶卷、数码双管齐下的拍摄方法,所以也难免乱中出错。据他自己讲,在拍摄男子100米飞人大战决赛时,他竟然忘了在格拉菲相机上装胶卷而错失良机。
移轴镜拍摄,过去受镜头的限制,需利用特殊的器材,才可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如今,随着图片处理软件的发展,摄影爱好者可以利用诸如photoshop之类的软件,就可将普通的照片处理成移轴镜的效果,供自己玩赏或与同好交流。在Flickr图片共享网站上,亦有专门的爱好者小组,展示作品、切磋技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