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关心他人的痛苦?

(2007-03-20 10:18:52)

谁关心他人的痛苦?    读苏珊-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不多于150页的纸,看完却像是走过了太长的路,这里不单是眼球随着字码的“翻山越岭”,内心的痛苦、困惑、兴奋与赞同亦相互交织。

    珊-桑塔格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不多于150页的纸,看完却像是走过了太长的路,这里不单是眼球随着字码的“翻山越岭”,内心的痛苦、困惑、兴奋与赞同亦相互交织。

    桑塔格是很难读懂的。我曾经试图读过她的《论摄影》(中文翻译版),但字里行间始终弄清她要讲什么,所以只好放弃。而此番读她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从书中的文字来看(本人读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黄灿然翻译),许多地方都使用了并非中国大陆人习惯的谴词造句(比如个别人名、机构名的翻译),甚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从中文字句去揣摩原文英文是何用意,几次想放弃,想以后有机会直接去看看她的英文原版,不麻烦翻译者了,而以自己的方试去理解她,但是不断出现的精彩论述,还是鼓励我将其读完了。

    是的,谁关心他人的痛苦?数码时代,超负荷的影像流动,让我们看到太多的表现他人痛苦的照片。而多年来,战争、战乱、灾难,已成为西方客厅的谈资,成为生活悠闲人士的“猎奇”;“成为发生在另一个国家的灾难的旁观者,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经验”,亦成为许多新闻摄影优劣的标准。

    “现代性的大口已嚼掉现实,并把大部杂物变成影像吐了来”。

    桑塔格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人相信如果可以用逼真的画面呈现恐怖,则大多数人最终将会明白战争的凶残和疯狂。”人们先是用最直率的态度表现战争中的痛苦,而后当这种痛苦不再能刺激起人们的神经时,开始转而表现痛苦的情绪,以迂回的手法来吸引眼球、震憾和同情。但问题是,这种震撼和同情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变得麻木?当我们连年看到世界不同的影赛最佳作品都在表现痛苦时,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我们的承受能力是不断增长的,而在其过程中,我们的心同样也会不断变得冷漠,只有不断增加的、更为强有力的刺激才会激发它。过去我们会看到小小的血腥,就睡不着觉,而如今,我们的年青一代,却把损害他人、虐物当成网上的玩乐了。

    谁会关心他人的痛苦?谁又会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快乐?

    桑塔格在书中谈到,过去灾难生还者往往用“感觉象一场梦”来描述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事情,而经过四十年来好莱坞一部部耗资庞大的灾难片的洗礼,这种描述似乎已被“感觉就像电影”取代了。“911”就是一个最好的案证,在电视看到世贸大楼被撞的一瞬,或者看到世贸大楼倒塌,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以为看到了又一部好菜坞大片。如今,网上游戏的杀戮、摧残,已经不是一种旁观,而是“亲身”参与了,当虚拟和现实交织时,痛苦和快乐的概念亦会重新定位。

    读桑塔格是痛苦的。但我关心自己的内心痛苦,因为这种痛苦会带来对他人痛苦话题的长期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