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逢周末休息,便会看连续剧《大明王朝》。剧中反复引用了琴曲《广陵散》,以此琴曲为几个故事人物做穿针引线的作用,倒也颇有几分吸引力。可惜的是,在江南丝绸商人沈一石“毀琴”“焚琴”时,在被抛入烈火中的古琴琴身上,看到了一枚钉子的影子,这是斫琴过程中不会采用的东西,希望是拍戏道具在做准备时,不舍得将一把好好的古琴砸得粉碎,而是将几块用作其它用途的木料当琴焚烧拍戏吧。
当年,嵇康临刑,索琴弹此曲,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所幸的是,此曲被记录了下来,所以《广陵散》从此并未绝,可惜,中国人发明了纸,记录下了琴谱,但却没有发明录音机,所以嵇康弹出的《广陵散》真得是绝了,只能让我们这些后人在内心里去揣度了。甚至于后人根据简字谱打出的谱子,其节奏,其韵律,其气势,是不是又是原汁原味的嵇康弹的那曲《广陵散》呢?
录段旧文,体会一番嵇康的琴艺。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