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故里位于藤县天平镇新马村位于绿水环绕的浔江边,距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18公里。这个村原名叫白马莲塘村,后来为了区别平南县白马村改成新马村。
新马村榕树成荫,风光秀丽,村落北、东、西三面临江,南面靠山,依山带水,有各种果树翠竹和数百年盘曲参天的古榕,绿树荫蔽,古榕根下,石桌石凳临江而设。从江边码头至村中道路用青石砌成,10余间店铺排成石板小街。村中池塘数口,青石绕塘,垂柳依依。村落东北临河处建有明督师袁崇焕纪念碑,题“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村中有袁崇焕故居的石墩、喂马的石槽、河滩跑马场,新马村的犁头山、江北白马圩背还有袁崇焕祖父袁西堂、父亲袁子鹏墓、袁妻跳江石等,以及何家祠堂、开明中学、莲花井,还有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石板路面和散落房前屋后雕刻精美的石条、石墩等众多文物古迹。迹。村中一棵袁崇焕栽植的古榕,枝繁叶茂,盘曲多姿。榕树旁立有袁崇焕诗碑。
袁崇焕(1584-1630),藤县四十三都莲塘村(今藤县天平镇新马村)人, 村里相传当年袁崇焕的父亲做生意乘船路过此地,对这儿的风水十分满意,就举家迁了过来,袁崇焕从小就具备了其他青少年不同的特质,聪明过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
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朝觐,被破格擢兵部职方主事。后升兵备副使,再晋右参政。他统率辽军对金兵作战,先后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击退了当时称王并向南扩张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崇祯元年(1628年)任督师等职,二年十一月,金军入侵京都,袁崇焕回京抗敌。崇祯听信诬其勾引敌军来京谗言,不许袁入城。袁崇焕领军与金兵作战取得京师大捷。但仍为阉党陷害,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被昏君施磔刑于市,含冤而死。明末这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民族英雄抵御外敌,献身国家的伟大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状元梁嵩晚年辞官,皇帝刘赐白马一匹骑归故里,途经东濠河(今新马村边),遇山洪暴发,人马俱被冲入浔江淹死,此后常有白马显形江岸,故得名白马江。江北(平南县辖)、江南(藤县辖)村落均称白马。后为区别于江北白马,江南白马遂称新马。
走在村中,浔江在此曲曲弯弯,造就了村中的码头,码头上的一棵上千的大榕树,见证着当年浔江的兴衰过往,再看袁崇焕感叹村中的风水之旺,水清人秀,人杰地灵,真的是出人才的好地方。
我们在村中闲逛,一位长者、一位小学生都十分热情的为我们指路,介绍着村中的历史,他们淳朴、厚重,所言所行无以言表,但体现着这个村子的优秀的宗族之风,带出了整个宗族的兴盛发达昌盛,这是民族的历史,也是中华的传承。
浔江古码头


四百年的古树。这是我在广西见过的最古老的榕树了。现在已经开枝散叶,惠及众人,也是靠着这老榕树的僻佑,村子才能够长存久远,经世不衰。







这里就是袁崇焕故居的遗址了。因为当年袁崇焕在京城被杀,他的家人走的走,死的死,家已经不存在,现在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的遗址。在这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家,只有一片树林。
其实新马村最著名的不应是袁崇焕这一条线,而是何家的这个主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来得及细看,应该是跟澳门何厚华家有关。
行到此地,我们2020年“五一”的行程已经结束,看过了历史,看过了兴衰,联系到了国家联系到了自己,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历史中留有自己的位置,如何不使自己及后人被历史所掩埋,如何福及后人,不仅是血脉传承,而是生存的延续。读历史,看过去,看的都是人物的走向,其实更深层次的是人及家族的走向,汉朝几百年,能够长久延绵的不多,但能够传承精神和文化的才是重点。所谓精神文化就是生存之道,就是被凝练的升华,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这点,不能把精粹的东西传承下去,可能今生已经白白浪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