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马村很大,呈长条形,它离着县城浦北不算远,开车没有多久就可以到达,村子与村子连绵出好远,似乎每个村子都是连在一起的,团江河水把整个地区带出了灵性,作为上游的平马村,更是靠着江水的优势,两边不少老宅,老家祠,也带起了代代新人。我们一路过去,看到了多家宗祠,张家、黄家等,各家的子嗣们维护着家祠,也维护着家族的荣誉,在法制相对薄弱的过去,维系人们荣誉、地位、身份象征的,可能就是在家族中的地位了。那些家族中的青少年们耳濡目染学习着先人,也承继着家族的优良品质,无论是为官做生意都秉承着家族的训戒,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当时当下,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家族传承,甚至比起社会的力量来更重要也更直接。可惜现在北方地区不太重视,起码在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就无法实行下去,这也为社会管理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平马村是个古老的大村,它也是非常有历史的,我们无意当中发现在这个村子的一偶,还有一处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平马榄核型古石桥。
这榄核型的桥墩,我在惠爱桥时就已经发现,平常我们看到的桥墩都是圆型的,方型的,河水大的时候,会对桥墩产生很大的冲击力,把桥墩修筑成榄核状的,一是可以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压力,二是可以分流水力,将水流的冲击力分流到其它的桥孔,可谓是一举好几得。
这一个地区有好几处榄核型的古石桥,我们既然来到了平马村,看看茅坡村的。车子开进村,先找河,有河才有桥,但村子挺大,往里走没有方向感,下车问坐在村口闲聊的老人,“古石桥在哪?”没想到老人非常热情的指给我们,很好找。看来这个古石桥在当地非常有名,而且现在还在为人们所用。
这个石桥位于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委茅坡街北200米团江处,建筑年代为清同治二年,应为1863年间。
团江的水流现在小了许多,可能是因为下游进了小江水库,也许是正处于旱季,更可能是因为时间太久,河流自身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团江已经是一条小溪样的河流,完全没有河流的样子,虽然有河水流动,但水流偏小,河中许多沉积物,石桥有三桥孔两个桥墩,两个桥墩由榄核型的桥墩组成,现在常过水的只有一至两个。石桥面由几根大条石搭成,经过几百年的摩擦,已经非常光滑,但麻面依然能让人行走,走在桥上并没有丝毫的滑感。桥墩就立于小桥的中间部分,可以看到桥墩突出桥面,非常稳固,榄核型十分明显,但明显看出不是石头状的榄核,而是由一种混合物砌成的榄核,这种混合物包在桥墩的石头外部,榄核的尖就是由这种混合物砌成。我们在许多村子古城墙院墙中看到过,它是由类似米浆、黄泥、猪血混合而成,坚固耐用,经过百年风雨依然坚硬如初。
榄核状的桥墩下就是大石条块了,它分流着水道,也分管着河水不侵蚀河堤,保证河水顺利流过河流。河道边种植一排排的树木,也起到了保护河堤的作用,保护了旁边的一望好远的庄稼地。现代化的水泥路沿着河边流向下一个村子,也许还有新修的桥梁将公路连接起来,这条榄核型的石桥就作为古物永久的留在了那里,记录着当年的丰功伟业,当时修建这个桥的人早已经不在,可能记起他名字的人更要到县资料馆里才能查到,但他不知他的这一项伟业在当时为人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也许还挽救了可能会在雨季里丧命在这条河里的人。
石桥连接着的村落。一大片的绿色中,代表着生生世世的生息与轮作。

离开古石桥,我们陆续看了村子里的几个家族宗祠。随后,我们赶往南宁,结束了这一次的合浦、浦北之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