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上从山口镇出发,去往白沙镇林翼中故居。本来以为林先生的故居是在村子里,如果不是看到墙上贴着林翼中故居的话,我们自己肯定找不到这里。被人指点后发现就在路边上,高大沉静,嘈杂之中的一丝静谧。它静静的守候着当年的约定,等待着主人。
在合浦县白沙镇的民*国历史上曾经出过许多响当当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被称为陈济*棠“文胆”的林翼中先生。合浦近现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再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冲击,但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而林翼中故居就是这样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如今,林翼中先生的旧居依然保存完好地屹立在从高速路前往白沙镇的231县道旁,经过近百年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
林翼中(1887年-1984年),名家相,字翼宗,后改翼中,以字行,国*民*党政要,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汉族客家人。
建国前夕移居香港,任珠海书院监督、崇正总会副理事长。鉴于林先生的履历比较敏感,可以自行网上查找、感悟、联想。
林翼中旧居院落大体呈现长方形分布,坐北朝南,主楼高三层,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整体建筑风格更偏近西化。

踏入林翼中旧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长的回廊,这一排房子是旧时林翼中先生的家族兄弟的住所。现在旁支系的兄弟子嗣们还居住在这里。看管着这所大宅院。
院落的东南角,同样有着一座十分精致的西洋式二层建筑。只可惜因年久失修,二楼已经坍塌,仅留下古罗马斗兽场式的外墙。
长廊的南侧是林氏祠堂。祠堂内众多老器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一些贴在墙上的林氏“家训”:“心兮本虚应无物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虽不衣锦还乡慰亲人,幸能平安归来祭祖先”。
庭院内甬道布局合理,树木栽种十分讲究,尽管历经近百年,地砖上都长满了青苔,但是整个院落还是能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
林翼中旧居的主楼就位于主院落的正中央位置,即使用今天的建筑眼光看来都觉得此楼十分气派。门柱顶层中间书写着“景仰高山”四个楷书大字。
据了解,修建主楼的大红砖都是当年从广州海运而来的,至今时隔百年依旧质地坚硬如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三楼回廊的无立柱斜挑梁,长度超过1.5米,历经近百年依然坚固如初,可见当年的建筑工艺是有多么的高超。
建国后,林翼中故居的主楼曾被用作是白沙农中的教室,后来这里被学校遗弃,但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语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林翼中故居的地板并非采用地板砖铺成,而是用有色水泥砌成,这在现代也是极罕见的一项工艺。

在院子的四个方向的角上,还有炮楼。
在西北角炮楼下方还有一个具有北方建筑风格的四合院。据了解,这个四合院是当年林家大宅的厨房,仅仅雇佣厨师、帮厨、打杂等人员就有十几人之多。厨房的规模都这么大,可见当年的林翼中家族有多么的兴旺。
在林氏大宅最辉煌的岁月,来访的客人都是从南门进入穿过院子,才能进入林宅。可现如今,道路改道,南门已经被废弃。
站在南门的堡垒前,才能感受到近百年前,封疆大吏宅院的威严,门上镌刻着一幅苍劲有力的对联“江山养才俊,云日有清光。”这大概也是林翼中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了。
像林翼中旧居这样的近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这些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合浦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因为,它们见证了这段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近代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百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