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凤溪古瑶寨就坐落在X714上,这条路正在重修,很是泥泞难走,但要去的凤溪必须走这条路。没办法只好放在最后一天,去过这里,我们就要离开富川了。在富川听当地人说,如果道路好的话,开车只需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
富川,历史悠久,古称“山国”,属百越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富川的先民就曾经在那里劳动、生息、繁衍,其后裔秦汉时期为南越和西瓯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富川县。唐宋元属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后至清属平乐府。民国初属桂林道,后归平乐行政督察区及平乐专署。
富川,四面环山,西有西岭山,东是姑婆山,南盘天堂岭,北卧黄沙岭,是个以瑶汉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半数以上是瑶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据旧志记载,瑶族先后于唐、宋、元、明时期来自黔中五溪及湖南道州千家峒等地。凤溪村坐落在该县城北镇境内的都庞岭余脉山脚下,是个瑶族村。富川县城北镇凤溪瑶寨,距富川县城15公里。那里山清水秀,街道井然,门楼屋宇,神庙寺观,祠堂戏台,风雨桥等均出自明代。
凤溪古瑶寨依山而建,民居红墙黛瓦,背靠都宠岭海拔1857米的北卡顶,头枕古树参天的观音山,两侧溪水绕村,村民引溪水进村,溪水沿着巷道的排水沟流淌,两米余宽的石板巷道全是斜坡,七拐八弯,参差不齐的屋角也很少是直角的,而这样的古代村落其门面完全是按照明清时期的商业街市而建造的。走进凤溪村,还可以见到与商业街市相伴的瑶族风雨桥,古戏台和建在村寨中心的几座姓氏祠堂。
古老的瑶寨,环境优美,民风古朴。民居宅院沿山坡而建,街巷门楼雕龙画凤,古香古色。自清朝以来村里就有戏班子,演出一直未间断过。新中国成立后,
逢年过节,戏班便组织起来,自编自演,运用桂剧、彩调和现代舞等形式,宣传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以及村里的好人好事。
凤溪古瑶寨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好几座风雨桥。看网上的资料说是有三座,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只看到有两座,另一座顶多算是一座石板桥,没有廊。
我们去到寨子的那天,下着小雨,道路湿滑,寨子中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已经被现代化的小高屋楼遮挡,星星点点的瑶家老屋基本都不在街面上。因为下雨的缘故,寨子当中连行人也十分稀少。在寨子的村委会停好车,打听着往上走去。没有多远,就看到了一座风雨桥。这是寨子里两座风雨桥的一座——朝阳风雨桥,观音山上的溪水沿村而下,因下降坡度和落差过大,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挺大的缺口,这座风雨桥正好联接起寨子的两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溪不觉得有什么太大的联接作用,因为现在太发达这些困难太容易克服了,可在当年这座桥不知解决了寨子里人们的多大的苦恼呢!过路的人们会在这里遮风挡雨,打尖歇脚,还可以作为谈天议事的场所,可以想象这座风雨桥当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另外一座福寿风雨桥,叠立于山边,寨子的最南侧,溪水在它这里形成了近三米的落差,将这座风雨桥衬得十分高大。后面的凤溪阁高大雄伟,连着几座风雨廊,是人们集会的好场所。寨子里能歌善舞,自明清时期就有自己的表演队伍,估计寨子里的热闹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
现在的福寿风雨桥四周已经被树木电线杆遮挡了不少,使得这座风雨桥要反复挑选位置才能把它拍照下来。
这座风雨桥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周边的一草一木都为这座桥增添着灵性,焕发着青春和光彩。
寨子边上还有一座小桥,让我们穿过半个村子,找到了这里。其实就是一座石桥而已。溪水穿村而过,流向寨子外,连接着寨子外的小桥,亲历着寨子的荣辱兴衰,阅遍人世冷暖,静待世间千年。
走在寨子里,还有许多过去年代的老建筑和各姓氏的宗祠,感受到瑶家人的融合,弘扬着以家族为中心的氏族文化,将中华民族的精髓传承光大。
岑氏宗祠
陈氏宗祠

翟氏宗祠

神亭戏台

不知谁家的建筑,在建当中。

寨子中的各式老宅老建筑。






走出凤溪古瑶寨,我们就要离开富川,凤溪虽然是潇贺古道上的一个老瑶寨,但它因为离着县城近,被商业化或者说被寨子里的人们带来的现代化武装了很多,许多老宅子已经被替代修整,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瑶家味道。我们曾经跟当地人交流过,他们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对越老的宅子越感兴趣,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向往着现代化的文明,比如洗手间抽水马桶沐浴等。就象我们向往着农村的田园生活一样,虽然我们有些叶公好龙的嫌疑,实际上我们都彼此不习惯对方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到每处寨子村子,很能理想当地人的心情,他们只是习惯了而已,并不满足于现状,就象我们。
历史就是这样,历史不容人评说,也不由人摆布,虽然历史发展中有人为的痕迹,但始终被现实所替代所冲击,最大的受益人是人,而不是那些不会说话的老建筑。想想看,当年建这些建筑老宅的人已经到哪里去了?就能理解生活,理解了时间,理解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快的不容人反应,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只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