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内存有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衙门、义仓、会馆、文庙、石板街道、古井、民居、码头及水门等。故城历史脉络清楚,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临贺古城,包括四个城址。大鸭村城址建于西汉早期,长方形,版筑土城垣,南垣中部有缺口为城门,东、西垣外有宽10米、深2米的护城壕。洲尾坡址是西汉晚期县坡新址,现四周残存版筑土城垣,纵横约1000米。河西城址是东汉时由洲尾迁于此的新县城址,略呈长方形,版筑夯土墙,残高3—6米,宽23—25米,东、南、西垣分别长840、879、569米,北垣西段已毁,东段残存280米,城外有东汉护城河,五代时将西、北城墙内缩90余米,重新夯筑土城墙630米,南宋时包砌青。
在宋代临贺城又称主城,利用东汉、五代城垣,用青砖包砌,城上筑城垛,四面辟门并建敌楼,周围开护城河,元、明、清沿用宋临贺城。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和民国初均有修葺。清中叶以后形成河东故城,内有石板街、民居街巷及粤东会馆、文庙、魁星楼、八圣庙、观音楼等。城址历史脉络清晰,文物遗存丰富,城郭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我们来到临贺故城时,已经是下午时分。天气微凉,空气湿润。跟着导航来到故城,下车向路边的人打听,那人用手一指,喏,那里就是。
墙边有一处临贺故城的牌子,还有一幅图,标着故城的街道走势,指引着我们往里边走。我非常聪明的拍了一张,这之后完全靠着这张图在故城里行走。故城曾经是国民党国县级政府的办公所在地。跟着这个导航图,我们看了一处又一处,但每处建筑旁边完全没有标牌,使我们不停的辨认路标,按照导航图上标的位置对应我们看到的建筑。这样在城里兜兜转转,从入口处逆时针方向绕着故城走了一周。
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宗祠多,各家的宗祠分散在故城各条街区,有的还会连着两家,但各有各的祭拜,并不冲突。有的会修的很大很好,大姓氏的会把多位姓氏名人排列供奉,把有名词的姓氏祖先放在牌位上,教导家族中的后人。
在贺州曾经是党国的政府办公所在地,因此,有党部办公地,有县衙,有党报,有监狱,文庙等等,可以想象当时这里非常繁华。它最重要的是各式的码头,贺江沿着河道缓缓流过,带来了贸易经济的繁荣,也带走了向往新世界的人们。
可以看出故城已经是整修过的了,许多老房子修旧如旧的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也从侧面感觉出贺州的文化脉络和走向。其实看贺州应该从桂林看起,了解了桂林在广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可以了解了贺州。我们这次住的离城区相对较远,一是反正也要开车外出,住远些无所谓,另外也没有机会在城区里跑跑看看,没有完全了解贺州新城区的发展。在一个地区,或是在整个自治区内,贺州的发展是很落后的,老旧城区的改造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才能还原当年贺州的风貌,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贺州靠着这些旅游项目,靠着山好水美的自然景色,肯定会比其它地方更有发展前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