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的中山纪念堂的照片,感觉非常震憾,想趁着春节放假的几天时间过去看看。正好带着朋友的小孩子到恐龙谷玩,把她们放在恐龙谷里,我自己一个人去到旧城村。
来回的路上还有想,旧城村那么陈旧的一个普通的村子,这个中山纪念堂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呢?回到家以后,到网上查资料方才得知,原来旧城村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政府的职能和机构都建在这个村子里。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分分合合以后果,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而它的归属也从建国初期划归的崇左市,现在改为南宁市。几经波折,估计当初离家的人写信都找不对地址了。
在网上看到就这个村子,在2012年的时候接回了一位抗*战时期的老兵,现年92岁的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人刘世荛,当时在暂*编55师当兵,后辗转流落到缅泰边境居住至今。2012年春节前夕,他得以回到阔别70年的家乡探亲。据他讲述,当时新兵补充是按照抽壮*丁的形式进行,1939年,他被抽中,前往南宁入伍,分到暂*编*55师,成了迫击炮连的一名士兵。
刘世荛这位94岁的老兵之所以能回家,是因一次偶遇。两年多前,一位广西朋友前往金*三角旅游,遇到刘老,得知刘老打日本5年,驻越南3年,随后逃*亡金*三角。每当夜幕降临,老人独坐家门口遥望。临别时,老人写下家乡地址,边写边摇头,找不到了,找不到了。当时,发现刘世荛老人住的房子和吃的东西都还按着家乡的样式建和口味做。
为了圆老人的回家梦,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清迈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下,中泰两国志愿者爱心接力,2011年8月终于找到其老家的亲人,并为刘老拿到了回国证明。其老家为:广西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原广西南宁绥禄县)。
刘世荛1939年征兵入伍,原第*6军暂编55师82迫击炮连士兵,1941年出征缅甸*抗日,溃散后编入93师战防炮营驻防车里佛海,抗战胜利后在中缅泰老边境一带谋生,现流落泰国美斯乐地区,迄今持泰国政府所发难*民证,无国籍,夫人为缅甸人,已婚近60年,刘老虽然离家已72年,但仍然会讲粤语,从没想到有机会能回家乡。
现在的旧城村属东门镇,1951年绥绿、扶南、同正三县合并为扶绥县,1984年改镇制至今。
中山纪念堂位于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是1926年为缅怀国*父孙中山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纪念堂所在地为绥绿县府旧址。纪念堂建筑结构独特,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在这个村子里,依然可见当年的许多旧物,但当年的气势已经没有了,完全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村村子。
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现存的中*山纪念堂,是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于1936年由越南爱国华侨倡议捐资建造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纪念堂是一座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为一栋二层楼房,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座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楼前外立面呈八角形,具有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楼房后面部分红墙青瓦,硬山顶,一字脊。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
纪念堂的后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庙,许多香火,甚至我看到有不少开车过来烧香祭拜的人。村子很热闹,两条街,正街上不少店铺,因过节关闭着。另一条街上,一座中学很大,大门朝向正街,再向另一侧走,就是一个大广场,还有篮球场。我去时,正举行着一场很热烈的篮球比赛,裁判、司边、记分都很全,观摩的人也不少,估计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到了。很惊讶在一个村子居然还能进行篮球比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