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罗文村韦氏祖屋,是网上搜出的南宁市十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闻名,只是没有抽出时间,因为觉得它离南宁市区不远,来回不用太费时间。其实它距离我们所住的地方也挺远,开车就要四十来分钟。
韦氏祖屋,广西省第一大姓氏的祖屋,俗话说,在广西问十个人应该有八个半都回答说姓韦,韦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远追溯可以至炎黄年代了。韦氏祖屋位于南宁市罗文大道罗文村内,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整个罗文村老祖屋院落、屋檐重重叠叠,许多地方已被花草藤蔓覆盖,数不清究竟有多少房屋。我们跟着导航没费多少周折,只是现在的罗文村基本上被在建的高楼包围,除了依山那面没有高楼,也没有路外,罗文村就快成为城中村了。
(红字部分为网上摘抄)韦氏祖屋,说是为韦氏家族的第九代韦学修,在任云南曲靖知府期间,仿云南地方的建筑特色和知府官署格式所建。在第三进后面现存的二进为清代加建。并于乾隆四十二年、道光一十七年和1981年重修。祖屋均为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如今,里面青砖青瓦清水墙与少量红砖水泥墙并立,但按当地老人的说法,格局基本保持没变。现在祖屋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但家族的荣誉还是保留着,整个家族里的喜事也是还在祖屋的院子里举办。
祖屋并不难找,来到祖屋门前,两只相貌可爱的石狮子昂然守立着;左面两块石牌标明着这是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有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屋。进得门楼,一道道门显示祖屋曾有的规模气势。
韦氏祖屋均为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二天井采用"日"、"月"字形铺设,该祖屋基本保存原貌,保护好该建筑,对研究南宁的古代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进门楣上写着“进士”院,标示着这院子出过进士。二进的大门门楣上挂着一红色匾牌,上书:“光绪三十四年,钦点主政,臣韦绍皋”三行金字,两条金龙围绕在匾边沿。韦绍皋是清末宣化县(今南宁市)第一批出国留学日本的学子,也是宣化县最早的出国留学人员。后在京为官,有说是为钦点的“吏部主事”。1913年9月,被当时的民国政府任命为广西民政长。这块牌匾是土建王朝末年给韦氏祖屋的门楣添上的最后一抹昭示皇朝恩表的荣光。
从
“祖厅”门匾下走过,便到了祖厅,祖厅分前后两厅,中间隔一天井。前厅挂着“少尹第”“二尹第”“元拔”三块匾,三匾皆朱漆涂底,金粉题字。可见韦氏祖屋出来做官的为数不少。
而最为气派的当数后厅,厅堂正中的一块牙黄色木匾,上面“名著彤廷”四个大字格外醒目,题头写着:钦点翰林院编史贻直为。落款则为:康熙六十一年岁贡生韦佩钦立。
“名著彤廷”匾两旁,十多块大大小小的牌匾沿着厅墙一直排开,直挂到屋檐下。有题“学升三舍”的,有题“名世桢儒”的,还有“望重虎闱”“步武前徽”“秀拔天池”“进士”“名高少府”等等,从年代上看,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多个年代,其中以雍正年和嘉庆年的为最多。一幅幅匾额呈现着最富历史感的陈迹,各种功名成就了一个荣耀殿堂。
进士第


祖厅
各种荣耀
钦点主政
康熙十一年牌匾
雍正年间牌匾
乾隆年间牌匾
嘉庆三年题写牌匾
嘉庆六年牌匾
文武双全
最后一进院子。



斑驳与沧桑


韦氏祖屋均为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二天井采用"日"、"月"字形铺设,该祖屋基本保存原貌,保护好该建筑,对研究南宁的古代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祖屋时出来,沿着村后向村前走去,另一处院子吸引着了我们。
我们进得门来,还是一处院子,还是祖屋形式,只是比起著名的祖屋来,更适合人的居住,但也是淍零得厉害。各处二层楼房,都是大门紧锁,一栋栋的,楼与楼之间连接的小路被青苔布满,小楼建筑非常漂亮,在过去只能出现在有钱或者太有钱家的院子里,楼房也跟广西的气候有关,天气热潮,楼下阴冷,到了冬天,楼上应该是最适合居住的,在广东我们见到过,在广西建得这么好的乡间小楼,也还是不多见的。绕到小楼群的后面,我发现了一处有趣的门楣。
从家族誌上可以得知,这是韦姓的另一支的族谱了,上写着这个家族考取功名,考取解放后大学学子的名字,这个家族无不以这些家族学子为骄傲自豪,更把他们的学历背景及现在的工作张贴榜上,以昭家族的荣誉。
有感于中国的读书人,历朝历代做官之人,无不是从八股开始的,宋代之后的八股科举考试制度,都说是限制了学子的智慧和发挥,但也就是这样,各朝代从八股考试中挑选本朝代的有用之人。八股虽然丑陋,但八股就是预示着,你如果在做官的仕途上走功名之路,你就要从考试开始,循规蹈矩,不能越矩,这也是统治阶级管理属下的一种方法,不能单纯说好还是不好。思维的限制,一是为了统治,二是保持一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能够出人头地,古已有之,看看这些学子们哪个不是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做着他们想做至少是他们愿意做的事,这比不读书的人稍强一些。当然解放之后就不一样了,走功名之路,还是有别的办法的。当官可以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也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