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胜堡是一个什么遗迹都没有了的锦州凌海市温滴楼乡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子,如果不是在网上查到了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那它就仅是一个中国东北农村普通的村子而已。许多人许多文章也都是因为它被提到了重点保护文物这个位置时才开始重视它的,我也一样。
摘抄自锦州日报的文章:大胜堡村古城墙遗址,距温滴楼镇10公里,锦朝公路从古城址脚下经过。距锦州市区15公里,西临著名风景名胜翠岩禅寺,与麻地西边墩台(明长城遗址,现存完好)遥遥相望,北有梯子沟山为屏障,与西南花儿楼墩台和镇内边墙子长城以及周边长城墩台一并组成当时的一个重要的防御体系。大胜堡是一个重要城堡,也是护卫锦州的要塞之一。大胜堡古城墙位于现在的大胜堡村内,漫步村中,记者发现它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却村容整洁,民风纯朴,绝大多数农户的院落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宅子。深深的院落内,有着佝偻枝干的老树;低矮的院墙上有着瓜虅攀缠的痕迹,残存的大胜堡古城墙就静卧在这个小村内。此城堡为方形,长宽约为145米,占地面积为21000多平方米。城墙残高不等,最高处5米,低的三四米。墙体砌筑分内外两层,内层为长宽厚薄不等的石块砌筑,白灰勾缝,中间黄土夯实;外墙体基为长1.3米、宽0.4米、厚0.28米条石垒砌,其间碎石填筑,墙体为青砖砌筑,城墙宽8米,东一旋门,门宽6米。
都说长城的尽头在山海关的老龙头,大家的误区继续到了现在,那是后人无知和噱头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长城分为秦长城和明长城,长城故名思义就是为了防守用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精力放在了六国的整合上,外敌已经成为次要矛盾,那么北边的西戎狄戎和东北边的戎国之流,都已经在周朝时代分划完毕,到了秦一统天下的朝代,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国家,使得大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繁荣了几十年,那时的大齐完成了兴修水利,文化积淀,包产到户系列等利民举措,大楚也已将水利、船舶制造工艺世界登峰造极,此时修建的长城是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敌,更好的发展国家兴盛子民。
那么明朝的长城,是从领导人的思路改变而来的,初时的大明国强兵强,加上刚推翻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加上明三代的朱棣善骑射多谋士勇,明朝人真的是挺幸福的,到了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捋,朱祁钰代行皇帝之职,于谦安定门外擂鼓关门打退了哒呾的蒙古人,国家遭劫难,国力大减,因此改变了防御策略,由朱棣时代的主动出击,到了后来的主动防御,改进攻为防御,长城由此加大了修建力度,除了秦长城的底子外,又修建了长城防御
。
明太祖北伐成功将元军赶出了长城以北地区,并未赶尽杀绝。元朝的残存势力虽然经常互相残杀,有时强盛有时衰弱,但一直侵扰明朝的边境,企图卷土重来。因此,明朝自建国起,其国防就一直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过,直到亡于李自成。
洪武年初,朱元璋即在北方设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在张掖〕、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三镇,其镇守为武职大臣,提督则为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这九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朱元璋又在长城以北建立大宁卫〔今凌源〕、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东胜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三个军事重镇,作为九边的外围据点。于要害之地,如紫荆关、芦花领、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等处,也都置兵戍守。于是东起辽阳,西经大宁、开平、兴和、独石、东胜,抵大同,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都驻军队、开屯田,声势相连,形成了一条牢固的防务线。
1368年明朝建国,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
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其中,大宁、山海关乃关内外交通枢纽,地势最为重要,女真兴起后,以此地驻兵最多,设总兵和经略负责镇守。驻守边镇的军队称为边兵,总兵官总镇正兵,副总兵领三千人作为奇兵,游击
也领三千人往来防御,为游兵,恭将分守各路要塞,东西互相策应,为援兵。
永乐年间,成祖自动放弃大宁卫(凌源),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成祖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宣宗更因开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河北赤城),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以前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也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移。不过成祖对边防还是相当重视的,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边缘,“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车马的隘口,设百户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边兵十人戍守。英宗正统元年,因为宁夏所辖的屯堡均在河外,旷远难守,由总兵史昭建议,在花马池筑哨马营,以便策应。宪宗成化七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大筑边城,东起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共一千二百余里。而在墙内,自偏头至宁固,堑山堙谷,称之为夹道。这些边城,非常坚固,守卫的将士也英勇顽强,北人称之为骆驼城,一时之间,西北防务颇为振饬。
由于边防的驰坏,也是从成祖时逐渐开始的。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成祖却命内地的军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当时的正派官吏,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严重,对宦官及其私党的所为极其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边军屯田还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便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但是到了孝宗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却让盐商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商们自然不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日见荒芜,边境的粮价越来越贵,边军用粮也越来越困难了。武宗以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已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池。直至明朝灭亡。实则成也成祖,败也成祖也。
明代的府卫所是这样分布的,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京军三大营,为全国军队的精锐;二是皇帝亲军,前者归五军都督府管,后者常由太监统领直接听令于皇帝。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像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明中叶以后,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逃亡,徒存官署。
这就与我们以往所看的府卫所堡相同了,府与府之间由长城相连,府之间又住扎着兵屯,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卫,著名的有宣府的万全右卫城,保存相当完整的卫城,当时住扎士兵5600人,堪比一个小县城了。那“所”就不用说了,我们绥中看过的前所城,就是当时住兵的一个所城。府城就不用再说了,我去过的宣化府就是当时北方的一个重镇,九镇也叫九边重镇,实际是就是防御外敌的一个住兵之地。无论是府还是卫还是所堡,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戍边防御,功能是第一位的。
再说辽东镇长城
辽东镇长城西接蓟镇长城,东至辽宁省丹东虎山长城历经葫芦岛、锦州、阜新、盘锦、鞍山、辽阳、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市,直达丹东市东北虎山南麓鸭绿江畔之江沿台止。途经长城有九门口长城、西沟长城、锥子山长城、小河口长城、永安长城、大毛山长城、蔓芝草长城、椴木冲段长城、金牛山长城、石闸口长城、鸦鹘关长城、镇远关长城,留龙沟长城,辽河套边墙,虎山长城等段长城,已知长城总长约2350公里。最有名的一段就是九门口长城,于2002年9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辽东镇长城线路长,分布地点广,在长城沿线还分布有关城、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等重要遗迹。明朝辽东镇长城上曾设二十一关城。我们所知的各关城,基本与现在县辖一致,每个关城下又属卫城多座,比如,我们要去看的大胜堡城、大茂堡城阳就是中屯卫城所辖的五座城堡之两座,
经查:大胜堡,驻守官军三百五十名。大茂堡(今锦县西北大茂堡——估计当时锦州的名字为锦县),驻守官军三百五十一名。
而义州卫城(今义县城)所辖城堡七座:大定堡(今义县西南大定堡),驻守官军三百五十一名。它是接泊锦西县至义县的第一座堡城。
大胜堡离市区不远,很好找。坐着车子进得村来,都说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我绕着村子一圈,看到了一段残墙,周边有不少枯树枝,垃圾也不少。它作为个人家的院墙,被包围在各家各户里,我们只看到了这么一截。这样的墙垛子,谁家也不会把院墙砌成这样,只能是城墙无无虞,里边是土垛,外边是城墙,而城墙砖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被风化掉,或被村里人拿回家去砌院子,只剩下土垛静静的守候着时光,听凭时间的移动。
我们绕到了其它的院子边看这段城墙,那边是一个自己家的工地,问旁边的村里人,村里是否还有这样的城墙,回答说就这么一段墙垛子了,其它地方都拆了看不到了,绕着村子看,但没有下车,确实,这个村子就这么一段遗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