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0110243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触角广东(四)----台山市端芬镇河洲村
(2018-01-16 16:00:05)
标签:
台州
河洲村
旅游
分类:
东看西游
这个小村子实在太小,以至于我到百度上找不到它任何的详细介绍。
看到河洲村是我们去梅家大院的路上看到了,小路上看到的这个村子,排列整齐,村头一座雕楼,村后一座雕楼,前后对应,村前一条小河,村后就是矮矮一座山丘,村后的雕楼就座落在那山丘前面,使这个村子象盘在山丘前的一个处子一样,让人有种想亲近的感觉。
在我们去的路上看到这个村子,我就很兴奋,想看看回来是否有时间可以在村子里转转。从梅家大院出来,我们一看还有时间,就把车停在了村口,下车进去看看。村子里很安静,基本上没有人,村口有个二层小楼正在建,问下里边的人,说可以进,随便看。我估计他们还在纳闷呢,一个村子,有什么好看的,而且还要过来问问。从百度上搜这个村子,有好多种解释,各个姓氏在这里都有传承。尤其是那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是更久远的朝代迁徙过来的,使人产生的敬畏和敬仰。也再次印证了,那些古老的姓氏转移到南方的历史比我们预知的更早,我们仅知的只是自从中原战事增多以后,那些不愿意再次卷入战争的姓氏和家庭因战争,朝代更迭,以及做官被贬等原因,迁徙到了南方,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和地理优势,把当地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更低端的少数民族赶到更偏远的地区去的事实。象在河洲村,我在网上了解到的象曹姓,何姓等姓氏都是当时迁徙的一部分姓氏和种族,这对考察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有所帮助。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来说,了解这些也只是增加我对这个地区的历史有些浅表的印象而已。
这就是那个小村子
中国农村是以家族式的存在方式的,理论上有乡约,还应该有一个姓氏的祠堂就对了。但现在取代祠堂可能就是乡委会或是乡民自发的组织。这对于中国古代以村本位家族氏管理来说,就足以具备了管理条件。
这是在村边的公路上看到的土豪般的两个雕楼之一,它离着村口更近。这个雕楼实在漂亮。远远看来,十分夺目。
不知道楼顶上这两个象现代灯箱或是家庭必备之热水器之类的东西,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
这是村另一头的土豪的雕楼之二。只是比起村那头的那个雕楼来,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人去楼空,只见大门紧锁,留给人们的就是人们对它的凭吊了。这座建于1929年的西式雕楼,非常精美,屋顶上有西洋文,只是不知是拚音还是英文,但这足以说明当地的有钱人是如何的生活了。他们在国外或者是香港澳门挣到了钱,拿回来建起了自己的雕楼,并把西洋文化也带走了生活,带给了家乡。
虽然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但这所建筑所留给当地人的近百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留给了人们,并不磨灭。
这是村子里普通的民居,比起有钱的雕楼来,稍稍逊色,但这也是二层楼的建筑啊。这对于我们在内地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也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不是解放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靠自己的力量建这样的房子,不仅没有听说过,而且真的是没见过的。
我去过好多次山西,那些村子里也有用石头建起的二层或者更高的楼房,但没有象广东这样普遍,也许跟当地阴冷潮湿有关,但绝对与是否有钱有关。这也颠覆了我以往的想象和经历。
村子里的其它住户,排列整齐,房子与房子之间按一定的规格和比例建成,没有特别,但绝对一致。
这所房子的主人已经完全放弃了无论是住宅还是建筑,使得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到房子内的布置,建筑风格,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人家是多么的开阔,比起内地的农村住宅来,实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进得门来,这是个一层的厅。
二楼。
通向二楼的木楼梯,现在要走上去,还得看仔细,怕年代久远,经不住人们上去的重量。
游过了这个村子,使我感触颇多。一是当时这个地区很富裕,起码在住宅上挺如意,但也许是解放以后几十年间形成的村子和新住宅,单只凭村子前后的两座雕楼就已经说明当时这个地方的富裕。二是当时当地有匪患,雕楼的目的就是防范匪患,这么多地方建了这些雕楼,可以看得出当地并不安宁,因为是平原,而且临海,给自己最好的安顿方式就是躲进房子里,谁叫也不开门,这样可保自家安全,好在当时的土匪只是抢钱而已,要是放在现在,不放火烧了或是用炸药轰了这雕楼也说不定。因为这个世道已经是不各行其道的年代了,匪患可以杀人,强盗可以杀人,而小偷搞不好也会杀人。当然这是自说自话。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触角广东(三)----台山梅家大院
后一篇:
游走在齐鲁之间(1)荣成烟墩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