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天成大屋,我们结束了在横县城外的这些地方,这一天的时间,我把我的计划完成得天衣无缝,不得不说,我做计划是越来越完美了。先在地图上完成,再按照地图来实际完成,路线,时间,所要选的风景文物,尽在脑子里,按着步骤来走,没来却已经象走过了一样。
我们回横县。回到县城就不会为吃饭住宿发愁了,我问过她俩,不回南宁行不行,她俩头点的象鸡叨米一致说行行行——跟我一样,出来就不想回。在县城里转了两圈,实际上我是找海棠桥的,这个海棠桥可以说是横县城里比较出名的古迹了。好在县城不大,没多久就找到了,车停在了公园边上。广西的公园真的挺好,一是基本不收费,二是干净,哪儿都是绿色。下面是我在网上搜到的有关海棠桥的资料。
海棠桥位于广西横县海棠公园内,始建于宋绍圣时期(公元124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桥长30米,高9米,桥面宽1.8米,土石结构,是原县城往西部地区必经之桥梁。
据《横州志》记载,横县建置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10多年的历史,比南宁市建置还早400多年(南宁建制始于东晋大兴元年,即公元318年)。千百年来,横县人民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有为纪念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而修筑的伏波庙,有传说明代建文帝避难达15年的应天寺,还有被贬谪编管横州的北宋词人秦观,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徐霞客也在横县驻足。
海棠桥,是海棠公园内现存最好的古迹,它横跨香稻溪,据《横州志》记载,“长虹饮涧,灵鳌架空”,“春涛秋潦,民无病之嗟;霁月光风,士有咏归之乐。”它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横州古八景中的“海棠幕雨”、“紫水呈祥”就成景于此。绍圣四年(1097年),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的北宋词人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遭贬谪编管横州,曾于桥畔祝生家留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词句,海棠桥因此而得名。秦少游在横州的一年多时间里,还在海棠桥附近设馆讲学,广收门徒,不少人士慕名求教。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这对横州以至广西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里要说一下,淮海书院也是我要寻找的地方,但据我对历史的了解,一般能把书院沿袭的就是学校了,我曾经去过密云的永宁,那个小小的城中,就有个书院,但也是被一所学校所沿袭,当时的我只站在门口凭吊了一下,恍惚间象是回到了多少年前,唱和之声此起彼伏。这次我们就是根据地图在学校附近找到了淮海书院,但一是因为学校正值假期,二是因为看门的老人一听我们的口音不是当地人,很不屑于跟我们说话,因此只好放弃,我知道就是进到了学校里,当年那种琅琅书声的书院景象也是不复存在的,所以并不太遗憾的离开了。
据介绍,秦观离开人世后,横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怀念他,明清两代,陆续为他重修了浮槎馆 、海棠桥,修建了淮海书院、海棠亭等,汇集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无数诗词咏唱流传。只可惜到现在大部分古迹荡然无存,惟有海棠桥至今依然保护完好,它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
有关海棠桥还留下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其中《海棠公公捐土三尺》最为人熟知。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横州知州率众以石易木重修海棠桥。州府张榜募捐修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是日,桥将成,众匠完工后待归,见一老者在桥旁边微笑,匠人便问其将捐何物。老者说:“我已老朽,何来钱物?愿捐土三尺,以表寸心。”众人视其老态龙钟,何来力气捐土,大笑其“力不从心”,各自回家。
次日,洪水暴涨,石拱桥被淹没在洪水中。数日,洪水退去,石拱桥经受考验,桥面上增高三尺潮泥。匠人见桥已成,欢欣雀跃,回想洪水前老者捐土三尺之说,无不惊叹。此后,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三尺,成了群众为修桥补路积极捐款捐物捐力的美丽化身。海棠桥桥面上的三尺土,虽然历经风雨,但现在到海棠桥依然看得到。
在海棠公园内,还有怀古亭、海棠亭、秦观像等景观,这些都是1988年原址上仿古重建的,使得这里古韵犹存。并且还在西北隅新建了两层仿古琉璃式建筑——横县博物馆,集中陈列历年县内发掘收集的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有《夫子杏坛图》,圭壁铜鼓、各式钱币、石器、瓷器、壮族生产生活用品等,在此可详细了解横县2100多年人文历史的沧桑演变,领略骆越后人聪慧才智。
站在海棠桥上,远眺郁江,离南宁仅不过几十公里,就已经两江相隔不见邕了,感叹万物造化,弄物嘲人。
这就是宋代的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泰观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查秦观的资料,他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这就是他那经久传唱的著名词句:前面的词可以记不住,但是所有的掉入过情网的人没有人漏网的都会唱的两句一定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想我读诗看诗的时候,大概是1980年左右,那时人在天津,虽然从年龄上看读这简单的词有点晚,但在那个时代我这年龄的人,正值情窦初开之时,读起来每句都是在内心的向往和感受,想象着憧憬着以后的人生一定是柔情似水,两情相悦。
来到这里看他们为秦观立的像,真的有点无法想象,这么一位粗拉老人,能写出那么美丽婉约的词句来,我觉得他内心一定丰富多彩,一定汹涌澎湃,一定涓细如织。
郁江畔的繁忙。这里曾经是有名的水运码头,再往东走,就到广东了。

此时已经下午五点来钟,按照计划,我们要找住的宾馆,找吃饭的地方,因此,结束行程,开车沿着县城边的路向城里开去,没有多远,就看到沿街一溜都是住宿的宾馆,开了几家,问询过价,最后选定了一家,三床的标准间,暖气wifi一应俱全,果断入住,然后开车出来找了个吃火锅的地方开吃,其实我的意思住在江边肯定要吃鱼的,但姐几个不知是馋还是脑子进水,反正就是找了家吃涮肉的地方进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吃的不是一般的不满意,说好了,以后一定不在黄河以南的地方吃羊肉,好在我们都不是把吃放在前面的人,否则的话,换了我爬山的朋友的话,那肯定要别选一家再吃一顿的。
还好,吃完喝过,我们各自开睡,一觉天亮八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