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2014-02-08 15:41:26)
标签:

阳城

上伏村

上庄村

王国光

杂谈

分类: 东看西游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从皇城相府出发,就奔向我们的下一站上庄古村。在这我又不得不抨击百度导航,本来可以从另一条大路到上庄的,但百度非要我们走近道,只能过一辆车的山间小路,一直在山腰盘旋,有时还在山脊上,弄得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不踏实。到了村子,停好车,向当地人打听,人家一指说,就在下面。我们往那个方向一看,确实一大片古村古建,只是古村更往山底一些。

      走到古村门口,见大大的牌子写着“天官王府”“上庄古村”,很大的停车场其气势不凡,就连修的洗手间,也是仿古建筑,透着那么有钱。确实,村口是要收费的,40元。我们几个人在售票处,跟那售票小姑娘磨叽半天,说自己是户外网站的,说我们是团体的,但都不能打动售票小姑娘上司的心,票价依然没有便宜,我们的宗旨是不花钱的玩啊,花钱本身就违背了我们的宗旨,所以决定不去了。反正好玩的地方多的是,而且我们要看的不是修好的古村,而是没有修缮过的,原汁原味的古村嘛。

上庄村

       位于阳城县东北可乐山脚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吏部尚书王国光的故乡 

       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疎庵,明泽州阳城(山西阳城县)人。 明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事政治活动达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是大学士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的理论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因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王国光故居被后人称为“天官王府”。


     王国光于嘉靖甲辰(1544)中进士。先后任吴江和仪封(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二县知县。后依次升为兵部、户部右侍郞总督仓场。后因病辞归。隆庆四年(1570)起为户部右侍郞,调任南京刑部尚书。未止任,又改为户部右侍郞再督仓场。万历元年(1573)任户部尚书,在职3年辞归。万历五年(1577)起任吏部尚书。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任职6年。他任户吏二部尚书正在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主持朝政的十年之间。张去世后,他被反对派弹劾而落职,后来皇帝念其功绩,令恢复原官致仕(退休)。国光善诗工书,游览所至,即题诗挥毫,遗迹甚多。他的诗和字给人以潇洒飘逸、卓然不群之感。著有《王疏庵率意稿》,今存。


     王国光在任职期间,由于宫中争斗激烈,他曾多次遭到弹劾,被迫返乡南阳。回家后,首先在村民的帮助下修建了家庙也就是现在的玉皇庙。庙中北大殿房脊上的五凤楼就是他从京城专程运回来的。因为朝中有人一直想致他于死地,也暗中派人跟踪他回到南阳。到处传播一些王国光在朝中犯错惹大臣等不好的传言,家庭里的一些人也隐隐约约听说了一些关于他在朝中犯了大罪以致被罢官回家的事。一些胆小怕事的族人怕株连九族,于是到处传播恶言,最终把王国光一家赶出了家门,赶出了南阳村。王国光一家迫于无奈,躲进了南阳村附近南沟的一个山洞里,也就是现在的阳城界内上河村的王国光洞。待事情平稳后,他带着全家迁到了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村定居。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上伏古村

        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北部,南距润城镇4公里。村内现存历史建筑丰富,包括宅院、寺庙、商铺以及会馆、驿站等类型。

 

       2009年上伏村被山西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上伏大庙又称成汤庙,是元、明、清建筑风格互相融合的古代建筑群。汤庙位于上伏村三里长街的中段,坐北朝南。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文里两社议事的场所。顺便交待一句:被誉为“上党梆子活字典”的栗守田老先生亦为该村人,成汤庙内的好几副对联即为栗老所撰。

 

      大庙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推算至少在宋金时期就已经修建,后多次修建增补,现大庙包括成汤庙、文庙、武庙三部分共有五个院,十六所殿,占地三千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是村内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启年间的修缮石刻记事碑村西头的古道淳风阁上伏村有几座大型宅院群和几座小型宅院。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上伏村历史商道形成的商业大街东西贯穿全村,两侧分布排列的十余条巷道,沟通着各宅院商铺。建筑多为两层硬山顶砖木结构,正房形制稍高。在明以及清早期建筑以硬面砖砌至顶的镜面楼形式为主,少数正房前出檐廊,门窗主要有拱形和方形两种,装饰较少,整体立面简洁。有的院落甚至四面串接为一体,时称跑马廊,其上栏杆、门窗、斗拱檐口等有精美木雕木刻,气派非凡。


      上伏村主要有赵(世德)、李(焕章)、王、马、栗等几大家族,还有明代迁至上庄的天官王国光、迁至郭峪村的陈廷敬家族等等,是一个多家族多姓氏的历史村落,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上伏村曾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区域中心。


     家大院又称世德堂,原是赵家商号,共有十三个大院。院连院,院套院,曲径通幽。赵家新院大门由青砖砌券,坐东朝西,二层为敞口小楼。门脑嵌一青石匾额,其上阴刻三字:“挹爽居”。一进院西墙上砖雕大照壁,照壁中央雕有团龙戏珠,制作艺术非常高超,显示出当年能工巧匠的巧思及技能。二进院门头木质匾额上书“琴鹤家风”,此乃赵家先祖谆谆告诫后人怎样做人的训言和处事为人的标准。门楼虽已倾颓,仍可遥想出当年之规模。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古道淳风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赵家院子,大院套小院。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这即将破落的院子真的引起了我们兴趣。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这位老人把我们引到了他们家的后院,指着这些即将破落的院墙说,他们家祖辈是给皇城相府看庙的,这要倒塌的院子当初是几座小庙,现在已经破落的不成样子。虽然老人的山西话听不太真着,但还是能从话语里看到老人的惋惜之情。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山西阳城这边有太多这样的院子了,当初我从网上看到这些小楼时,我惊讶得直咬牙。真的是因为,我有北方的这些村子里实在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院子,整整一个四合院全部是二层建筑,全部有护栏过道的二层小楼,全部雕花刻字,非常美丽,也非常漂亮。我真的没有想到在农村里还会有这样的建筑。我想象当中,只有现代才有这样的小楼。农村嘛,一直很穷很破,土屋,打垒的墙。实际上我看到的时候,是觉得当时的山西农村实在的太富了,太有钱了,他们才能如此的把自己的小院建成这样。

    这样的院子在我们路过的,要去的,已经去的村子里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即将倒塌,有的已经修复,有的保护的非常完好,实在是太。。。。我不能不感慨那样的朝代,那样的富裕,那样的伟大,那样的让人惊奇。

     虽然这些小楼的下层,由自己家人全部铺上了瓷砖,用现代的力量修复的非常完好,但上层因为种种原因,基本都不再住人,不再使用,有的放了柴草,有的放了杂物,更有的直接上了锁,看着它们日渐凋零,非常惋惜的任其破落下去。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走遍山西(三)----阳城上庄村上伏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