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2013-07-04 15:44:56)
标签:

河北易县

燕子塔

燕下都遗址

樊於期

镇灵塔

分类: 东看西游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荆轲塔

    从紫荆关出来,一路向易县,穿过了清西陵,来到了易县城西2.5公里的荆轲山,山上建有荆轲塔,今塔是明万历年间重建、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人们尊奉荆轲为义士,太子丹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到了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称荆轲塔。

 

    又因辽代在荆轲山上还建有圣塔院,故又称此塔为圣塔院塔。后寺、塔俱毁,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全面维修。有考证说,荆轲塔的修建,实为佛教产物,但在当地广传是为纪念荆轲而建,在清代树立的石碑上,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砖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轻盈挺秀。此塔深受历代名人关注,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荆轲塔脚下,眺望着巍巍燕山,俯瞰远方的易水河、易州城,眼前似乎浮现出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的场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以南不远处的高陌乡燕子村旁,现在塔下的观音禅寺已无存,独存此塔。

 

    古塔始建于辽,后代有重修,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说此塔为纪念燕太子丹而建,与附近的荆轲塔、血山塔等遥相呼应,将两千多年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重现在人们眼前。

来到燕子村西,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二层高台,上书“黄金台”,和燕昭王雕像,虽是现代所筑,仍能勾起我们对那个为了燕国强盛而在此招贤纳士、共谋大业的燕昭王的追忆。

 

    根据示意图,我们还有几个地方没有走到。如果时间再充裕些,估计会有更多的收获。下次吧。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燕子丹,那个一心想成就伟业的太子,那个憎恨秦王独断蛮横的太子,终于死在了自家人的手里。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建立了燕子塔。

 

    燕子塔已经失去了纪念的意义,倒是塔下的观音菩萨庙重修完成,香火应该很旺。如果不是我在网上查到这些信息,当地人有谁还记得当年的丹?

   

    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秦使用离间计,告诉燕王,只要交出燕子丹,就可以继续得到燕王的位置。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但秦并未停止对燕代两国的吞并,他的目的绝不是燕子丹,燕代两国被灭,秦统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

院内还存有三通石碑,四尊雕像。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据说,黄金台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算来也有多年了,不知这台具体何时修建,没看到任何说明性的文字。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镇灵塔

    镇灵塔也叫雪山塔,在河北易县高陌乡雪山村旁的雪山上。说是山,其实就是个小土包。寻找镇灵塔就没有寻找荆轲塔那么顺利,路上问了两次路才看到了一个土山包上绿树掩映中古塔的半截身影,可是看不到上山的路,围着小山绕了半圈方见上山的阶梯。

 

    镇灵塔也叫雪山塔,塔所在的“血山”原为樊馆山,当年秦国大将樊於期因为获罪于秦王嬴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得名。后为助荆轲刺秦王的成功,以雪秦王戮殁父母宗族之恨,又报燕太子收留之恩,樊於期拔剑自刎献出自己的项上人头,于是一腔热血从断裂的颈项喷涌而出,将一座山峰都浸染成红色。最终樊於期的义死,也使荆轲能够作为一名刺客而名垂千古。后人为了纪念樊於期,便把这座小山称为了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6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从镇灵塔去燕子塔的田间小路上,发现路的两边有向两侧无限延伸的土台,猜测应是燕下都遗迹,问路人,说是古城墙,这应该就是燕下都古城墙遗址了。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武阳村村头,武阳台遗址。城内外已探明的高台有50多个,其中最高大的"武阳台"宽深110×140米,残高11米。战国至秦统一的二百五十年间,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高台建筑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直至汉代仍很流行。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此种建筑式样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

   河北易县----荆轲塔、燕子塔、燕下都遗址

   

    武阳台另一侧。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武阳台村头的燕下都遗址。燕下都的夯土台,高大而且数量多。 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两千多年前的古城遗址,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遥想当初燕下都的雄伟气魄及宫殿建筑的豪华与排场。

 

 

 

    易县古遗址,还有许多未知,易县,我还会来的。

 

 

                                                        以上文字照片部分摘自天祉楼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张北 天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