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县(七)---小探口堡
蔚县古堡------小探口
从宋家庄出来,继续探访,下一站是大小探口堡。从地图上看,大小探口村离着很近,穿行在乡间,没有太好的路,稍一不留神就会错过拐向村子的路口。路书我是做过了,但从宋家庄出来我就转了向,完全不知东南,所以只得跟着我们的强人往前走。走着走着快靠近山的地方,走近了村子。
据蔚州地名志记载:大探口,相传元末(公元1341---1367年间)建村。因处于红崖峪口,故为当时交通要塞,常有兵家来此打探消息,据此而取名打探口,后人讹传为大探口。据当时建村的碑记上,原来该村并不叫打探口,也不叫大探口,真正的名字是大炭口。实际上因为这里人们的口音,探、炭,并分不太清楚。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小探口离着公路更近,而大探口更靠近红崖口些。可惜我们去到大探口村时,老乡们是指了上山的路,但我们都没上去,估计再往里走就是红崖峪口了,我觉得翻过峪口,可能就走到了山西。
小探口堡在大探口堡的下方2公里处明末(1621--1642年)建堡。小探口堡不大,建在了大探口堡下方一块狭窄的坡地上。它因地建堡,匠心独具,堡门显得十分另类。这是个不大的独门堡,却颇有名气,因为它的堡门和戏楼建成了连体式。从外面看它是堡门,从里面看是个戏楼,并且是一座穿心戏楼。它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
进了村子,远远的就能看到了耶稣堂的尖顶,蓝天白云下,它那哥特式的建筑屋顶非常漂亮,也很夺目。顺着街巷走到了跟前。


大门上了锁,只能站在对面的土堆上向里边远望,却什么也看不到,只那尖尖的屋顶,向人们诉说着耶稣的历史。历史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殉难之地,有的人在大声训斥,也有人悲悯,但耶稣却依然沉着地向前走,脸上带着神圣的光芒,没有一丝殉难的沉重。所以,即使这座教堂坐落在农家小院里,即使她的外边是个猪圈,她的对面是个粪坑,也掩饰不住她的光芒。
耶稣堂建在了这个地方,看来这里信天主教的人很多,而且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虽然大门紧锁,但整个教堂干净整洁,门窗清新,都说明了这里的人们很重视这座教堂。可查了许多资料都没有写得很清楚,也没有什么记载,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个耶稣堂。天主教在清朝十八世纪起,就已经派有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教义,让人们信基督信耶稣,相依因果报应,在民众中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山东,河南,河北都有教堂,象莫言小说《丰乳肥臀》里的传教士,象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的牧师和教堂,都写到了天主教在中国。蔚县作为一个交通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有天主教的传播也是很正常的。



穿心戏楼。






进了村子,在堡门前照像,一位大叔坐在城门口,文姐上前照像时,就跟他聊了起来,因为口音的原因,说的话并不十分清楚。直到我们快要出村时,老人起身往堡门后边走,一看他是要回家了,我和文姐就跟着走进了院子,老人回身说:来吧,进家喝口水。好吧,我们就跟进了屋。
屋子里陈设很整洁,只是屋子黑,加上被褥都挺黑,就更加深了屋子的深色。但白的窗户纸上,印着的红色的花,可以感觉到老人很看重生活。跟老人聊着天,他已经七十八岁了,老伴已经过世,只留下他一个人生活,看着老人的生活,可以感觉出来,以前的老伴是个干干净净的人,家里挺利落的,只是有些破旧。文姐说:我看着他,就想起了在山西插队时的乡亲,心里特不是滋味,真觉得挺心酸的。我们感叹着,是啊,几十年了,农村的生活是有改善,但需要改善的也太多了。临出门,我掏出了100块钱递给老人:告诉他买点需要的东西吧。老人一个劲儿的推,说,不要不要,真不要。看着老人坚决的样子,我赶忙把钱推给了他,象做错了事一样赶紧出了院子门。他们这代人,一定是不轻易受人钱财,不接受施舍,贫穷得有自己的骨气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给他钱是否是真正帮助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沾污了他。



回到车上,跟刘师傅谈起了老人,刘师傅说,这里缺水,让这么个老人洗洗涮涮的肯定不可能,这老人能这样生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了。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多聊,不知道老人是否有儿女,是否有人管他以后的生活,但至少我能帮助他,或许能帮助他一点点,已经足够了。
在我们进村的时候,堡门对面小卖部的几个小孩就跟着我们玩,对我们手里的相机发生了兴趣,一直伴随着我们在村子里走,很可爱的孩子,很纯真,祝福你们啊小朋友,就一直这样下去吧,无忧无虑,象蔚县的天空一样干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