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说德国难民,说说德国火车

(2016-12-06 11:20:57)
标签:

杂谈

2014年去德国之后,再没去,没见过难民涌入后的德国什么样子。

最近有报道说一个欧盟官员的女儿被奸污杀害,这位官员还帮助过难民,而德国媒体保持沉默,虽然人不在现场,也能体会德国社会内部的不满。

不能说难民改变了德国,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害群之马。但毫无疑问,类似的案件没发生一起,就让默克尔的被信任程度下降几分,就让右翼力量壮大一点。

不过,今天,不谈政治,就说说我多年前在德国旅行的感受吧。

在德国境内旅行,对于我们这些没车的外来人口最好的交通工具便是火车。德国的子弹头列车,和中国的动车长得很像,当然,他们拥有这个东西已有多年,肯定不是抄袭中国的。和中国的动车一样,每节车厢的门口上方都会显示速度,我从柏林到汉堡旅行,多数路段显示是时速200公里左右,比较平稳,火车上也很安静,很多人捧着书看,即便说话也轻声细语,唯恐打扰了别人。

准时是德国火车的一大特点。我在德国旅行没有碰到过晚点,即便是公共汽车站的站牌,也标着几点几分到那个站点。老式的车站里,就连大屏幕都还不是电子显示屏,依旧是老掉牙的翻页式显示,一番就噼里啪啦作响,但精确度分毫不差。每个火车站,都会在明显地方有表,而且不会出现哪个表停下不走的现象。

欧洲有些国家的人爱罢工,比如说法国和意大利。有一次我从维也纳乘车回柏林,本来晚上11点发车,可11点40了,还没有发车的迹象。我们跑下火车,问工作人员到底怎么回事儿,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说,工人罢工啦,你们就等着吧。后来12点多一点,火车出发,不知哪位大侠搞定了这些罢工的工人。

我问柏林的朋友,德国的铁路工人怎么不像奥地利人那样。朋友告诉我,德国人敬业,即使罢工,也要在下班后搞个集会,表明自己的态度,工作时间都要坚持工作。也就是说,德国人罢工要下班后搞,你说,这是傻呢,还是聪明呢?

德国的火车是开放式的,买了票进站上车,一路畅通无阻。多数时候车上有人检票,也有时候没人检票,更没有防止有人不买票进站的层层铁栅栏。德国的地铁更是特别开放,比如说,在柏林,进站口两台检票机,你在上面一打,就算检票了,两个小时内,随便乘车;超过两个小时,就需要再买一张。如果花上40欧元买张月票,就可以一个月内畅通无阻,随便乘车。

这里面,有着对人的基本信任和尊重,政府或铁路部门不像防贼一样防着乘客,而乘客也不会为了那点车票钱撕毁这种信任。这种状态,让地铁里成了无人值班区,有个司机开车,然后就万事大吉,极大地降低了社会成本。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管,偶尔地铁里也有人查票。我碰到过两次,但没见到过因为不买票挨罚的人。我自己,也着实地倡导了做老实人的好处。那年在柏林,我7月1日回国,月票6月30日失效。7月1日那天,拉着行李箱乘地铁往机场赶,老老实实买票入场,果然碰到查票的人。我在想,加入贪便宜,因为一个月没有人查票而这一天逃票入场被抓,该是多么丢人的事情?

回头想来,这种信任是政府、服务机构和人民共同构建的,哪一方不遵守契约,也无法形成高度信任的社会。

那时候的柏林,到处都是来自东欧的艺术家,我半夜一两点乘坐地铁,一点儿也不担心安全问题。

现在可能真的不一样了。我的好朋友,杨佩昌,德国通,最近去过。他的公众号杨佩昌看德国,对这个国家有精彩解读。(算是插播广告吗?)

有个囧事儿顺便和大家报告下,我在柏林应邀看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整场都困得不行,在睡,大家鼓掌就跟着拍几下,被德国人鄙视了一回。

还有一点,德国的火车和地铁是高度连通的,坐火车到站台,有时候无需走一步,就可以换成地铁或城市轻轨,不像北京的地铁一样,换成一次能把大活人累成半死。这,就是人性化;这,就是对乘客的尊重。

当然,德国的火车不是完美的,1998年德国高速列车撞上陆桥,导致101人死亡。但事故德国彻查,以后避免了类似事故的发生。再有就是德国的列车也会晚点。我们在柏林开会,从汉堡赶来的同事迟到。大家特别惊讶,这位同事说,火车在半路上耽搁了40分钟,因为有人卧轨自杀。大家都揪心地问人怎么样了,她说幸好刹车及时,人没事。一个占地面积那么小的人都可以得到信息刹车,很牛。

那时候特别佩服德国,可到今天,中国的高铁也很牛,而且出口国外。我虽然文章总说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但翻回头来看,这么大的进步还是要夸的。


微信公众号:【worldcomment】 或搜索我名字 王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