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食】串串


从最初的不吃辣,到喜欢辣,再到嗜辣,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说其原因,一则妇唱夫随,图的是口味相同;二来,辣着实是美味,我是渐入佳境。
前者,是诱因;后者,是有瘾。
说辣,不得不说火锅。
似乎没什么食物能比得上火锅更能让人第一时间想起“辣”,想起四川的“辣”,入胃、入脑。某种程度上,火锅也是体现国人文化的绝佳方式。一群人围着坐,不分主次。相同的食材,不分你我。丰俭由人,不分贵贱。且吃且聊,不用担心时间久了会凉,其乐融融,好不自在。
寒冷的冬季,与家人或朋友相聚。围坐在滚烫的火锅旁,腾起的热气、翻滚的汤汁、琳琅的食材,这般场景是不是想起来就开心?
所谓:锅里锅外有乾坤,麻辣鲜香最销魂。
火锅,需人多了吃才有趣。
那有没有人少了吃的火锅呢?有,是串串。
坊间有人说,火锅是一群人的狂欢,串串是一个人的火锅。
今天,咱们就说说串串。
有可以追查的资料证明火锅是起源于四川的,但我不知道串串的发源地来自哪里。
美味且正宗的火锅一般都会在招牌上显赫地写出“四川”、“重庆”或“成都”,串串一般却没这样,只是名称,大不了为凸显特色而写上老板的名称或地名,确实够低调。
毕竟和火锅有些类似,所以主导串串排行榜的当前也基本以蜀地为著名。
不同于成都火锅是“香辣”、重庆火锅是“麻辣”的特点,即使是蜀地不同地区的串串,其吸引食客的噱头也以各家独特的口味为主,不单单在于辣。这个好解释,毕竟料理的规模小、取食方便、操作容易,所以各家能摆的上年头的,多有所谓的“秘籍”。
我对陕南安康的街头串串尤为中意。
一个足足两米的竹制的平口框框里,蔬菜用竹签子串好了摆着,荤素搭配,品种繁多。随意取了,交给老板,并叮嘱口味的要求。不多功夫,烫好的串串端上来。还未开吃,飘来的香气先是给重重地开了胃。我常去安康,每次去都会去吃那家串串。隔一阵不去安康,脑中率先想起的也必是那家串串。
至今我在西安没吃过如此销魂的串串,尽管街头随处也可找到颇为有名的店店。
若论派系,当红的莫过于川陕两派。川派占了火锅的光,数量居多,号称老字号的也不少。陕派数量少,多以所谓“私家”而著称。前几年又流行了“延安串串”,我特意寻了名头响亮的去尝,却觉得有特色、无美味,说白了只浓重的孜然味道。
串串要想吃的酣畅淋漓,除了口味对胃、心情对头之外,最好还需环境对路。
最好是夏季,最好是户外。都“一个人狂欢”了,若是正襟危坐在明亮亮的饭店,肯定耍不开姿势。夏季的户外,抡开臂膀拿串、时不时架起酒瓶灌几口啤酒,着实够爽。倘若不避讳斯文,夜市上就是光着脊梁也无所谓。
我在想,古时的侠客,日落西山,独自前行。肚子饿了的时候,如果可以有串串去选,不一定非要“牛肉三斤,好酒五斤”,估摸着也会大声吆喝:店家,串串荤素只管上来,冰镇啤酒一打!
城市改造或是环保,街头的夜市少了,串串的狂欢也成了稀罕事。
我喜欢的那一家,就在某MALL的楼上,名叫“52号院”。说是院,其实只是一小小的店铺。
食材新鲜,汤色单纯,味道中规中矩,能吃到童年的感觉。依着心情,或多或少地拿,每次都能吃到最好的兴致。
我介绍了朋友去过几次,每次亦被评价很不错。价格也合适,我曾不止一次担心老板如此卖下去,会不会赔了,赔了后会搬到哪里。某次,吃过,特意留了老板的微信,这样起码可以保证下次还有“狂欢”的去处。
生活,也要活得火辣些才对。
如同手中的串串,不单一。依着心情去体验,由自己。当然,汤锅还是要本味的,不加“味精”。
如此,说不定每天都能“狂欢”呢。
好了,不多说了,我这就去一个人的狂欢……串串。










前一篇:《西藏,你好》:序
后一篇:【发现东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