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2017-06-05 09:53:07)
标签:

关中麦收

关中六月麦收

麦收场景

杂谈

分类: 人生百态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六月杏黄,正是麦收时节。
秦川八百里,丰饶的关中地区迎来了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时刻。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金灿灿的麦浪似乎一夜之间就席卷了整个渭河两岸。
农村的地头田间,“盼黄盼割”、“盼黄盼割”的布谷鸟早些日子就在耳朵边上叫唤,提醒人们抓紧收割。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麦子的成熟期算是最短。

麦黄时节,也就是六月初的半月前后,如不赶快收割,麦粒就会炸裂在地里。若遇上雨天,未能及时收割回来的麦子就会长芽,陕西人称之“芽麦子”。这种麦子磨成面后做出来的食物口感会差很多,有甜味、做不成像样的饭食。比如,擀的面条不够筋道,烙的煎饼不成整张。
所以麦收一定要抢时间,是和老天爷“讨口饭”。
 
关中大平原地势平坦,最适合机械化收割。
早些年经济不发达,即使较为富裕的人家到了麦收的时候也是雇佣临时的麦客去收麦。
现如今,现代化的收割机早已代替了麦客们的原始劳动。只是偶尔某家后院或是田间拐弯儿处不适合机械收割的犄角旮旯,才能看到俯身劳作的人们。
 
麦客,渐行渐远。
但麦客劳作的场面,却始终刻画在脑中。
每到这个时节,每次路过金灿灿的麦田,仍会不自觉地想起麦客们弯腰挥镰的繁忙场景。  
 
我小时候住在城西,是厂矿企业的大院。所以,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机会去收麦。唯一近距离接触麦子,记得是小学时某次的课外实践,学校在麦收后组织学生们去田间捡麦穗。捡到的麦穗大都上交了,我却悄悄留了一只带回了家。
从此后,那只麦穗很长时间都在我的桌子上静静地放置着。
 
学校后面是农村。
我仍能记得那里有池塘,有深沟,还有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麦地。
而每到夏初的清晨,我也总能看到很多晒得黝黑的麦客在路边疾步行走。我当时想,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可惜,我还要去上课,不能与他们同行而一探究竟。
 
甘肃、商洛以及安康这些关中周边较为贫困地区的人们,便是这些麦客中的主力军。
关中平原光照时间长,所以麦子就成熟得早;而高山地带或是偏西的地方,光照时间短、温度稍低,麦子就成熟得晚。麦客们心里盘算着麦黄的时差,急匆匆地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他们知道,或许家里一年的口食就是这么一步步、一镰镰地赚出来的。   
 
每年的五月底至六月初,关中的麦子渐次金黄。
麦客们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行囊,准备外出割麦。

家人给他们准备好铺盖和干粮,最重要的还要有一把锋利的镰刀。镰刀,是他们出门挣钱的工具。能不能赚下钱,就看有没有一把好镰刀。刀利落,割起麦子来就轻松,而且能赶得出活儿。因为他们在给雇主家割麦的时候,往往是以亩数来计工钱的。
算计好时间,他们就拎着行李上路了,从东向西、从南向北一路割下去。   
 
六月初的关中平原,差不多四点多天就亮了。
借着微弱的天色,麦客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他们一下下快速地挥舞着镰刀,麦子在此起彼伏的嚓嚓声中纷纷倒地。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割下了一大片的麦子。对于麦客,他们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累。只是在汗水漫过脸颊的时候,才不得已抬起身子、取下搭在脖子上的毛巾飞快地擦把脸,然后继续俯身割麦。  
 
中午的太阳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空旷的关中平原无遮无拦地暴露在火辣辣的高温之下。
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也烘烤着麦客汗流浃背的身体。高温熏蒸出来的汗液让衣服和身体粘在一起,像被雨淋过一样湿漉漉地难受。
所谓“汗滴禾下土”,这应当是最生动的写实。
 
为了赶时间,麦客们的饭食通常会由主人家送到田间。
收麦间隙,他们就蹲在田间地头,三下两下将饭扒拉完。随之搁下碗,顾不上歇息,又拾起了镰刀走向田间。偶尔回身看着一片片在他们手中倒下的麦子,脸上就会浮现出欣喜的笑容。
 
作为麦客,他们的全部希望都在麦田里。
多割麦子,就能多赚钱。
每一个出门的麦客都希望自己回家时口袋里能多装一点钱,不让自己失望,也不让家人的希望落空。  
 
当关中平原上的麦子被一茬一茬地割完,山里的麦子也快成熟了。
麦客们又匆匆地往回赶,赶回家里去收割自己地里的麦子。当所有的麦子全被割完,麦客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使命才算完成。   
 
曾经的麦客已然远去。
如今的他们,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更好地生活着。
 
后来,我长大了、上大学了,麦收在心中又有了新的情结。
 
大学时期,同宿舍的老贾每逢六月初时都会请假一周,他是回渭南老家去收麦。
每次看到他回来后那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手上一道道深红的划痕,心中总是无限感概。耽误了一周的时间,并不影响学习。接下来的考试,老贾照样门门课程成绩优秀。
我问,能不能明年让我也去帮着收麦子……
老贾说,你受不了那个苦,累着呢……
我想,我真的是想去收麦子啊,不是玩、也不是看;我想去体验农民的辛苦,体会生活的不易与知足。
可惜,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早几年,去看电影《白鹿原》,再一次被片头画面中金色麦浪随风翻滚的景象所吸引。
很向往那种氛围,苍茫无边的关中平原,烈日骄阳下俯身劳作的人民,还有一滴滴的汗水湿润着脚下的土地……
 
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古时关中平原的麦收想必更是非常壮观吧。
我总是会这样想,从每年进入六月的第一天。
 
生于六月天,而这个月份的的西安早已正当酷热。
我深爱的母亲,在那一年的那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很热吧?很辛苦吧?
当那个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她的脸上一定多了份欢喜的笑容吧?
 
关中,六月,麦收......
这是一份情结,随同我的生长,早已深深扎根于心中。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发现陕西】关中·六月·麦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