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始榨油坊亲历纯手工榨油菜籽油榨油坊 |
分类: 人生百态 |

城里娃,没见过世面。
农村的原始榨油过程,我在马嵬驿还是第一次见。
成都的大伟看到我发的图片后说:师傅,我老家大邑就是这样榨油的,小时候我还干过呢……
我没榨过油,只在家里榨过果汁……所以看见榨油坊后,好奇心便让我不想走了。
蹲下来,仔细看,详细问。
陕西有“八大怪”,其中之一为“油泼辣子是道菜”。
油泼辣子之所以能被称为“菜”,在于好吃。之所以好吃,除去辣子本身外、还在于“油”。按照老辈儿的说法,泼辣子必须用菜油,而且是当年土法新榨的菜油。
“刺啦……”一声,烧得滚烫的菜油泼在盛好的辣子面上,鼻腔里便迅疾充满了辣椒焦香的味道。这个时候,手边如果有新出锅的蒸馍那就最好了。忍着热气把馍掰开,再摊上一层红红的油泼辣子,大口咬下去……嗯,味道好极了。
油泼辣子好吃,榨油却不易。
如今机械化取代了纯手工,若想买到原始手艺榨出的油更难。
眼前是老旧的土屋,置于其中的大型木榨工具特别显眼,透过烟尘依稀能辨出榨油坊的沧桑。
“现在生意没有以前好了,勉强维持罢了。”清瘦的老汉擦把汗说道,“都说这油不健康,额都吃咧一辈子咧!”
我递上支烟,边看边聊……我在学习如何榨油。
纯手工榨油,从过程上来分共有七个步骤。
炒菜籽。
将油菜籽晒干,去除杂质后放入灶台大锅中架火翻炒。
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绝对是经验积累下的技艺:通常的方法是根据气温高低,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看颜色。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
炒好后的菜籽,倒进搭斗里或晒席上摊开。
碾菜籽。
将炒干的油菜籽用石磥子磨破,再放到石碾槽中将其碾细。
检验油菜籽是否碾好,民间也有顺口溜:菜籽碾成泥,茶籽碾脱皮,桐籽要碾细。
蒸菜籽粉。
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放入木甑或木缸中蒸。
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将菜籽粉放入甑中后,用稻草挽一个结放在菜籽粉上面。加火蒸煮,等到甑子四处冒出热气时就可以了。
菜籽、桐籽以蒸软为准,不能熟透。
踩枯入榨。
取专用于踩枯的铁环四个,重叠在一起。将提前准备好的一束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再将专用桶放在铁环内的稻草上,倒入上面蒸好的熟料。以桶为准,每个枯约五公斤重,踩实。然后取掉桶,边编稻草边踩枯,直到踩紧为止。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美观又便于取用。最后去掉枯边上两个铁环,将枯放入木榨的木槽中。
打油。
打油的专用工具叫“千牛榨”。
千牛榨用一根大树干挖槽而成,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
千牛榨有四个特别的尖,两个为“进尖”,两个为“退尖”。“尖”,约五寸厚,一头用铁箍包好。将踩枯装入这根整木凿成的榨槽后,槽内右侧装上两层木枋和木尖就可以开榨打油了。
这时,就可以用悬挂着的“千牛”撞击下层的“进尖”。菜枯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便从油槽中间的小口徐徐流出。待“进尖”全部打入后,再排好上一层的“进尖”。上层“进尖”打入后,下层的“进尖”松了。再排好打下一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油榨干为止。
出榨。
油榨干了,踩枯、木枋和木尖已连为一体,怎么取出来呢?这时“退尖”就派上用场了。
师傅们用“千牛”撞击“退尖”,就可以轻松取出榨干的菜枯。将榨出的菜油倒入大缸之中,并密封保存,整个榨油地过程就算完成了。
用这种传统木制压榨机里榨出的菜油,与机械压榨的菜油有很大的不同。不仅颜色金黄且味香,而且热度低,桶底没有菜籽沉淀物,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菜油要长。
现如今流行的低速榨汁机工作原理也与之类似,商家的宣传就是“非传统机械高速破壁……”。
榨油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
要将沉重的“千牛”稳、准、狠地撞击到“进尖”头上,需要几人一起同心协力,步调一致。
为此,掌锤师傅多领头顺带喊着“劳动号子”。一边有节奏地用力,一边喊,既有“嗨咿着呢,嗨咿着呵”之类呢喃语句,也有“加劲打呀,嗨咿着呢!龙神吐花啦!”,“千斤撞呀,嗨咿着呢,重重打呀,嗨咿着呵!”等颇具豪迈语气的号子。
喊着号子的榨油工不像是在干体力活,倒看似在歌唱、似舞蹈。铿锵有力的号子声,和着撞杆重重的撞击声,宁静的作坊于是瞬间显得生机勃勃,激情飞扬。当清香明亮的菜油从枯中慢慢渗出,号子声也越来越响亮。随着号子声的飘扬,菜油也流淌得更欢了。
于是,这个时候,作坊中便弥漫着醉人的暖暖浓浓的油香,让劳作的人们心都醉了。
旧时候,关中地区的农民都会在油菜籽收获时当晚趁着月色,担着菜籽到油坊榨油。
只是这岁月变了,“打夜油”的光景也一去不返了。
但你若细细品味,那木枋的吱呀声中,依旧透露出浓浓的乡情,萦绕在这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上……日里,夜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