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2017-05-11 12:20:58)
标签:

韩城旅游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

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司马迁祠千年古道

分类: 游乐中国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当我站在梁山东麓的高岗上眺望时,眼前正有黄河水滚滚流淌着。
耳边,风吹过,呼呼作响。
而历史的烟云,正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幕幕升起……


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韩城以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靠近黄河的山岗上,有司马迁祠。

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
而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四个逐次升高的平台之上。

沿着山坡,慢步上古道。
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
这是一条千年古道,承载历史,继往开来。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靠近黄河边的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古道又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因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由此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后来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一条条清晰的车辙记载了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三里多地,截至目前保留完整的只剩下三百余米。

顺着古道一直走,可与附近的108国道连接。
由此,这条古道可以说是108国道的前身,是八百多年前的通往京城的高速公路。

缓步慢行,路边有木制的牌楼,上面书有“高山仰止”四个字。
《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曾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四个字用到这里,也是用以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古道旁还有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很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砖石道的台阶共有九十九级。
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都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九十九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一半的路程,中间还有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由此,就是坊书的出处。
牌坊两侧对联醒目: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台阶的终点,就是司马迁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伫立高台,四周瞭望。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禁不住赞叹:好一派俊秀河山!

下山途中,风更大了。
你若仔细聆听,这风声又仿佛是在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张。
一页、两页……  

------------------------------------------------------------------------------------------------------------------

关于【司马迁】: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司马迁后人】: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发现陕西】史记韩城,风追司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