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2017-03-30 07:10:54)
标签:

舌尖上的古镇

秦镇凉皮

陕西美食凉皮

舌尖上的陕西户县凉皮

秦渡镇凉皮

分类: 游乐中国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一碗凉皮,千年文明。


陕西境内景色好看的镇子很多,但以“吃食”为特色的古镇却只有一处,那就是“秦镇”。

话说“秦镇”这个地方,对于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来说名气实在太大。

秦镇,又名秦渡镇,这个地方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当属西周时期。据传,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迁都于此,那时的秦渡镇名为丰邑、丰京,史称丰京盛地。到了后秦时期,姚兴皇帝时常率领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户县草堂寺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秦渡”由此得名。
此后,秦渡镇逐渐兴盛,商贾云集。
 
但对于古镇秦渡来说,真正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许不是那些只存在于口碑记忆里或史书记载中的周文王、秦始皇、后秦皇帝姚兴以及现已大多灰飞烟灭的“九楼十三堡”,而是一碗用辣子香醋调成的大米面皮。
 
关于秦镇凉皮,有这样一个传说,我讲给你听: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正在大家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凉皮。乡亲们吃后,个个称奇。

于是,李十二带着凉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太差,正欲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凉皮,感觉其味甚美,颇感稀奇,于是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凉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凉皮。这种蒸面皮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而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到现在也就成了户县秦镇的“凉皮节”。


在西安地界,尤其是夏季,最受女士们欢迎的中午简餐莫过于“三件套”。
三件套是说“凉皮、肉夹馍和冰峰汽水”,这里所说的“凉皮”一般也是说秦镇凉皮。陕西的凉皮种类繁多,主流莫过于四种:西府的擀面皮,汉中的蒸面皮,回坊的麻酱凉皮,再有就是秦镇的大米凉皮。 

秦镇凉皮,因味美而流传千年,其核心就在于它的制作及调制工艺十分讲究,与众不同。

凉皮好吃,除了每家调料的精制及密不外传之外,凉皮本身的制作也非常重要。蒸面皮从选米到浸泡、从碾米到成浆、直到最后的搭锅蒸熟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蒸好的凉皮,还需厚薄适宜,这样才能做到口感最好。真正正宗的秦镇凉皮,需具备筋、薄、细、穰、光、香、辣、爽等八个特点。

凉皮的调料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镇上老字号的店铺,每家的味道都略有区别,其秘诀就在于各自调料配方的不同。当然,若说味道的区别,也只有老吃家才能体会得到。通常地讲,一般都会选用上好的大香、桂皮、生姜等30多种调料放入沸水之中熬制,火候及时间秘而不宣,最后再加入蒜汁和香醋乃成。除去配方多少的秘诀之外,选用材料的产地也大有讲究。

辣椒油,无意是调制凉皮最为重要的调料,是凉皮好吃与否的灵魂所在。

辣椒油的制作绝对是各家秘不示人的。首先必须选用优质的菜油,烧沸后凉到一定的温度,再把早已配好的辣椒、芝麻放入油中,最后去渣、留油乃成。在这过程中,还需根据油温的降低不时加入醋,以保证温度持续在某个临界点上。据传,其最难掌握的就是控制油的温度。温度过高、时间太短,会把辣子炸焦;温度过低、时间太长,则激不出香味。

在西安街头吃凉皮,如果你留意,经常会听到食客的呼喊:老板,辣子多放!简单的一句话,其实道出了凉皮好吃的诀窍。也曾见过吃凉皮不要辣椒的,对此我表示很不解。吃凉皮不要辣椒,就好比吃菜不放盐,食之无味啊。

现如今秦镇的凉皮,在街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仅是普通的摊位,而是发展为综合性饮食文化及产业。

以桥头为例,在那里云集了近百家凉皮店。每家的招牌都扎眼张扬,隔着老远就能看到。你可以走进去品尝,还可以现场花上几个小时学习制作凉皮的方法。按照牌匾上所说的那样:包教包会。如果担心学艺不成功,你尽可以采购些正宗的原材料,回家后邀请朋友们炫耀一番。

秦镇凉皮是上过电视的,可谓声名远扬。只是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家的招牌上都写着“央视独家采访”的字样。

找一处农家院前泊车,然后散漫地闲转。

问了问蹲在路边抽烟袋的老汉:哪家凉皮好吃?老汉头也不抬,答曰:你能看见的,都不错。又问:最早的店在哪里?答曰:要么是前面的桥头,要么是后面的老街。老街,只有两家凉皮店。

除去秦镇本地人,我估计看见的行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大老远来吃凉皮的。这个猜想,在最后的老街得到了验证。

假“吃货”,一般顺路都在桥头就近吃了。店多好选择,路边好停车。或者是新街附近,两边的凉皮铺子也不少。但我始终以为,真正的吃货应该和我一样到老街。毕竟是百年老店,即使排队也值。咥美食,赏风情,一样也不能少。

老街,两家凉皮店是吕家和薛家。

问了坐在竹椅上晒太阳的老汉:吕家和薛家哪家凉皮好吃?老汉眯缝着眼睛,说:外地人都去薛家,本地人都去吕家... 吕家的皮子厚,薛家的皮子薄。

我最佩服这些老店,任新街日渐繁华就是不搬过去,即使那里的人流多、生意好。日复一日,坚守祖上老店的地址,坚持祖传老店的配方,这样的才够得上叫传统。所以,要吃正宗的秦镇凉皮,还是得来老街的老店。

薛家老店,排队的人足有十几米。
且等,且看,且赞赏,口中“啧啧”声不断。

看那切凉皮的大姐,端坐着身子,手中大刀有条不紊。近一米长的大铡刀,在她手中上下起伏摆弄着,灵活得就像一根绣花针。她的眼神看着排队着急的吃客,面带微笑。即使眼睛不看案板,也能把皮子切得又细又长。更有案板上传来丁丁冬冬的声响,简直就是一曲优美的打击乐。

再看老板娘娴熟的手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切成细条的皮子,配以黄色的豆芽、翠绿的青菜,再佐以红色的辣椒油和醇香的调料……面皮色白如雪,光滑如脂,辣油如血,黄绿相间,清香扑鼻。

看了又看,禁不住口水流下来。

排队慢,除了吃客本身就很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吃过之后还要再买一些带回去。你眼看着排在前面的人不过十几位,心里想着就快到自己了。可不成想,前面的那位竟然要买很多。所谓“很多”,大多数人是十几碗,少数人是几十碗。我见到最多的外带,是八十碗!

且等,且馋,且联想。
凉皮还未买到,肚子里的“咕噜”声早已响成了一片。

黄酒,也是秦镇土生土长的绝代佳酿。
古色古香的酒坛,尤其是拙朴厚重的酒壶,看着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几百年前。

我在想,一盘凉皮、一壶酒,再切上一盘上好的牛肉,和几个朋友边吃、边喝、边侃,那又是何等的惬意……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从西安到户县秦镇,交通很便利。
上西汉高速,可以从户县出口下,也可以从“三星”下。
后者是新修的路,更近一些。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进入秦镇老街,两边很多和凉皮相关的店……辣椒、调料,应有尽有。
但店面的装饰几乎是一样的,很古朴,或者说脱离时代感。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辣椒,现磨。香油,现磨。
即使不吃凉皮,买回家调制凉菜也是很好的。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还有很多杂货铺子,卖的东西让你想起上个世纪。
就那样随意摊在地上,无人看守。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老汉喜欢的旱烟,阳光下金黄的色彩。
我走过去拿起来,闻闻,挺香的。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肉铺子也是无人看守。
兴许是临近中午了,只剩下这一块吊在那里。
远远地看,脑海中想起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画面。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老街,的确够老。
你看这居家的门,表面泛着的油光印证着岁月的流逝。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到处都是凉皮专用调料铺子,哪家的好吃就由着个人自己斟酌吧。
但我估计肯定都不如老字号,因为少了秘方。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这个是卖炒豆豆的。
千万别忽略这一处,我后来总算知道它存在的价值:
你排队买凉皮,很无聊。手中一把豆豆,恰到好处地可以差心慌。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小朋友见到豆豆,立马走不动了。
好吧,黄豆、豌豆、包谷豆,各样来一点。
回头再看,满脸的笑。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理发店,人去楼空。
看那招牌,早已被时光洗去了痕迹。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老街一撇。
画面,是不是很有老镜头的感觉?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秦镇老街,可以说是各户外俱乐部必来的地方之一。
更有骑行爱好者不辞辛苦从市区骑车过来,看个新鲜,吃个畅快。
城里的,镇里的,相互看着新奇。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这招牌够显眼吧?
那么高,足有十几米。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家老店看来面对市场冲击也是有些怕怕的。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走了一波又一波,等我从老街转回来时,排队的人已经不多了。
买到的,可以坐在房子里,也可以坐在门口。
或者,为了图个爽快,就干脆端起老碗蹲在墙角,更淳朴。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农村做活的把式,还有家里常用的工具……在这里都能找到。
只是老板却并不在意生意怎样,独自坐在屋里的椅子上打瞌睡。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出乎意料,美妞对这些也情有独钟。
左看右看,终于搞定一个小筛筛。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老酒,不同的包装,坛子、瓶子……
若不是还要开车,我还真想买来一壶喝喝。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大铜壶,闪闪发光。
我倒是觉得若是热酒有些稍大了,放到炉子上熬熬茯茶倒挺合适。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石头馍,外地人可能第一次看到。
面饼,放到烤得炙热的石子上,慢慢烤熟,直到焦黄酥脆。
面香之外,还有淡淡的大自然味道,真是美味。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街坊的大妈、大姐,闲了就随手拉着凳子坐在阳光下唠家常。
没有主题,不在意方式,浓浓的秦镇口音让人听着只觉得和谐温馨。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我听说老街附近还有城门,可是走到尽头也没看到。
还想再去找找,肚子却叫了起来,提醒着自己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吃凉皮。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随走随看。
每一处,都觉得新鲜。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黄酒坊
黄酒也是大米做的吧,估计是品质不适合做凉皮,于是“废物利用”被酿了酒。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凉皮摊摊
除了我,还有很多看热闹的,摊子被围的密密匝匝。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手下麻利,并不多言。
只问:几碗?
听到回答后,随即就是飞快地调制。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凉皮摊,通常是两人配合。
一个负责切,一人负责调制。后厨还有一位,专门蒸凉皮。
蒸好的凉皮端出来,冒着热气,看一眼就迅疾勾引出馋虫。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大铡刀,近一米长。
那么重,却在那人的手中看似轻巧。
有的人想吃宽的,只需应一声,切出来的保管满意。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辣子多放!豆芽少放!醋多!
耳边时常有这样的声音。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这一碗,少了对比就少了趣味。
这一碗,是四碗合一。
那人刚想乐呵呵地端走,被我一把拽住:来,兄弟,让咱拍一张!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店里的墙上,有老板年轻时的照片。
我走近了看,浓郁的旧时光。
老照片,老故事……凉皮老店的过去,是浓浓的情感。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担心一碗不够吃,于是来两碗。
大口地咥,痛快!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这家糖糕店生意实在太好!
有多好?竟然限量购买……每人限购20个。
每个一元,也不算贵。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一家人齐齐上阵。
老公揉面,老婆包制,老奶奶负责油炸。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看见糖糕,我就想起童年时的情形。
小时候吃糖糕,妈妈总在旁边不停地说:小心,烫嘴!慢点,多着呢。
这家的糖糕不会烫嘴,因为没有糖汁流出来;人家的馅料除了红糖,还有面粉、橘皮、芝麻。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我和美妞前后排队。
限购20个?两个人就是40个呗。
趁热吃一些,剩一些留到明早当早餐。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我和美妞前后排队。
限购20个?两个人就是40个呗。
趁热吃一些,剩一些留到明早当早餐。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不仅每人限购数量,来晚了说不定还买不到。
每天的面量是固定的,面没了,请明天赶早吧。

---【发现陕西】舌尖上的古镇:秦镇凉皮
美妞买的小筛子终于派上了用场。
这样装着好,可以保证拿回家也是脆脆的。
美妞走在前面,一手端着筛子,一手吃着糖糕。
走路的姿态蹦蹦跳跳的,看着像个孩子般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