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观点】莫把“爱心捐献”当成“面子工程”

标签:
莫让爱心捐助成了面子爱心捐助小学希望工程杂谈 |
分类: 杂谈评论 |
上周末,朋友的孩子被学校组织起来去位于秦岭深处的蓝田县某小学进行义务捐献活动。
朋友和其他家长一样,一并随同前往,期间在微信上不时发来活动视频。
类似的活动,我见过或参与的不算少,早在大学期间就曾亲自带队去过商洛的赵家村,因此初开始我并不在意。微信只是随意看看,就连视频都没打开。
偶尔不经意的一撇,一个画面映入眼帘:
是在赠送礼物吧?天啊!你看,你看那些农村的小学生,虽是新衣服,但鞋子清一色的站满泥土。他们的动作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拘谨。成排地站得整整齐齐,微微低着头,双手下垂,眼神看向地面……那个身穿绿色上衣的男同学,头低得更像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看到图片的那一刻,莫名其妙地我被深深地触动!
这是本意源于爱心的捐献活动,为什么这些孩子们会这样?
是难为情?是羞涩?还是自卑?
脑间迅速转动,我想起了初二开学的那一天。
那间教室的门前,墙边,我站立着,面对教室里坐着的嘻嘻哈哈的学生们,那时的我不也是这样的动作与神态么?
我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正在接受着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是自卑!没错,就是自卑!你看老师和同学,他们那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有充满优越感的神情……
眼前看到的图,那些孩子们也是这样啊。面对城里来的孩子,面对他们的喜气洋洋与兴高采烈……或许,自卑才是最本初的表现吧?
我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想象:当地学校的老师通知第二天会有城里学校的同学来进行捐献,请大家回家好好收拾,穿上新衣服……绿衣服的小孩家里很穷,只能箱里箱外地找出过年时穿过、又被重新收藏起来的衣服……
但愿我是想错的;但愿那位绿衣服小孩只是低头的一瞬间恰巧被拍到了。
我在微信里告知朋友:别总是视频了,多拍几张吧。我没有告他,我想借用他的图去写今天的文。
朋友响应很快,没多久就是一连串的图片发来,但却是在教室里画画或是最后吃饭的图。
我仔细地看着教室里的画面,放大了看:城里孩子所画的画面多是森林与动物,农村孩子所画的画面则是高楼与汽车……
好奇心让我点开刚才发来的视频,画面外的声音是城里家长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刺耳:红红,快来啊,到这里拍一张……强强,别跑了,快来啊,这里的景色真不错。
再后来的画面,是午餐,大盆子里装的是土豆丝和辣椒炒鸡蛋;画面闪过,只有城里的孩子们,他们喝着饮料,吃着带来的水果和零食。
再后来的画面,是“娱乐”:农村的孩子们大都不见身影,城里的几个男同学追着几只可怜的公鸡疯跑……
我只能不连续地根据画面去联想发生的故事,当然剧情并不是很开心。
我也并没有在后来去问问朋友的孩子,有什么体会?有什么见识?有什么感受。
我在心里所期望的,只是希望这样的“爱心捐献”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到此一游,更不是“面子工程”。
所谓捐献,不仅是物质的馈赠,还要是心灵的传递,精神的交流;
所谓捐献,不是一次、二次……更应该是“帮贫扶困”这样一种精神的长期继承。
另:
1、午餐没吃,时间用来写了文;
2、祝福那位穿绿衣服同学;
3、感谢朋友的这些图(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