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2016-03-05 02:55:21)
标签:

甲居藏寨

村长导游

锅庄

分类: 游乐中国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我们这里每座房子第三层右手边的小屋子,                                                                                                  都是为了家里待嫁的姑娘准备的。姑娘满了十八                                                                                                  岁就住进来,喜欢她的小伙子就可以爬墙上来求爱……


嘉绒,藏语意为“女王的山河”。
川西境内,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以及阿坝州的金川、马尔康、理县和汶川等部分地区。这里的藏族人民,讲着独特的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也被称为“绒巴”。

嘉绒藏族生活的区域,堪称是一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

从地理特征看,大渡河水系在纵向上经历了从川西北高原经横断山峡谷到四川盆地的变化,因此除了东、西两侧的邛崃山脉、大雪山脉对流域河谷的隔离作用以外,顺河谷方向的自然与人文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说起嘉绒藏族的来源,国内不乏众多学术专家对此有深入考究。

著名民族史学家、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任乃强先生在谈及古羌族群进入四川盆地时曾认为:“羌支之进入四川省境先后数十支,以停留于川边高原者多,六世纪以后,全都为吐蕃所并,同号‘蕃巴’,今为‘藏族’。惟自大渡河谷之羌支,因其地势狭促,发展不大。然亦以地形险隘之故,汉族与蕃族政权皆不易插入,故能保存最久。千百年来,氏族递起,名号屡更,而其保持羌俗,至今犹未大变者,尚有若干落。诚今世考察民族源流者最宜重视之地区。”
此一方面阐述了当地藏族的渊源,另则说明了汉、藏、羌等多民族聚居且相对独立的生活现状。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
“藏彝走廊”,从地域上来说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域,也有人称为“六江流域”。在这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奔腾而过,自然形成了诸多以江水为路径的天然河谷通道。在六江流域中,大渡河流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最能集中体现汉藏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带”的特征。
由此来看,也就不难理解嘉绒藏族的生活方式为何是以农耕为主了。除了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约束之外,汉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技术交流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两个小时前,当我们在牦牛谷远眺雅拉雪山时,峰哥因为惦记着丹巴美人谷而主动放弃了午餐。
现在,当我们一边观赏着甲居藏寨的美景、一边啧啧赞叹的时候,峰哥显然又开始思念午餐了。

催促着大家赶紧上车,峰哥驾车沿着并不宽敞的村间道路向山顶驶去。
“咋了?这就不看了?急着走么?”我有些急,口中大喊。
“急啥,咱换个地方么。你看窝山顶,居高临下,视野更美!”峰哥狂笑。
探头向前看,远处山顶最高处,一栋藏居的屋顶红旗飘飘。
“该不会又是村长家吧?”我自言自语。
“孔子说咧,‘食色,人之性也’。等会儿到咧山顶,你们负责观色,额负责吃食,一举两得!哎,额真得有些饿咧,心慌很。”峰哥笑道。
“慢点!小心牛!”美妞在身后大叫。

成都的朋友大伟曾经和我说过居住在这一带的嘉绒藏族和羌族的区别,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般来说,这两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依水则山而居。但嘉绒藏族居住的山上树木较多,而羌族人所在的山上石头较多。所以路过山上有村寨的地方,看看树木或是石头的多少,也大概能区分出是哪个民族的聚居地。另外,嘉绒藏族和其他藏族一样,都是以哈达为吉祥物,多为蓝色、白色、黄色或是五彩;而羌族人民则把羌红作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族人年年祈福,岁岁挂红,会用红红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枝上,称之为羌红。“献红”,俗称挂红,是羌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数为庄重的礼仪形式。如果遇见村寨中的房屋、树木,或是物品上栓有红色布条的,不用说那一定就是羌族了。对了,我还看见羌族人在新买的车上也栓了红布条。

越往山顶,路越窄小。
行到最后,无路可走。
于是,车子顺势拐进了小路终点的一处院落。

院落宽敞,水泥地面。
车刚停稳,有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老阿妈从身边慢悠悠地走过。
“能停车么?我们想在这里吃个饭。”峰哥满脸堆笑地迎上去,用普通话细声说道。
老阿妈并不言语,只是淳朴地笑着,然后点头。

峰哥显然真的饿了,刚刚得到应允后,便动作及其麻利地从车子后备箱搬出大箱小箱。我还在观察地形,片刻功夫再转身,野餐垫早已铺好,各类食物也纷纷被摆放到位。峰哥蹲着身子低头开罐头,美妞负责削苹果,瑞哥和琼姐正忙着将零食包装一一打开。
每次见到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都是吃饭的时候;每次见到大家动作如此整齐划一,都是吃饭的时候;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引起我的无限感慨。

狼吞虎咽,且默默无声,看来大家都饿了。
我不饿,手里拿着个苹果四处溜达。

院子的围墙挺高,即便从各个角度去看,也看不到山下的任何景色。心里颇有些抱怨:哎呀,被峰哥忽悠了。还说居高临下视野好呢,骗人!

院子的里侧有个高台,高台上坐着个红衣女子,正和一个小姑娘说说笑笑。见我东张西望,她扭头冲我笑,黑红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热情。

“是来旅游的吧?从哪里来的啊?到我们家来坐坐吧?我是这里的村长。”红衣女子笑着说。
“村长?你……你是村长?”我惊讶地问,随之忍不住笑了起来。
红衣女子名叫格玛,的确是甲居的村长。甲居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分布在周围的几座山上,目前分为三个行政村。格玛,就是一村的村长。

格玛,一位普通的丹巴女子,美丽大方,性格开朗,和蔼健谈。看到她,我突然想起了曾经在书上看到的那个关于丹巴的传说。很久以前,神鸟凤凰飞到丹巴境内,被美景吸引,变化成千千万万冰肌玉肤、挺拔婀娜的漂亮女子留了下来,并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将美丽与勤劳代代相传。从此,这里便成为美人云集的地方……

格玛热情地要带着我参观,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尾随其后。
能够在甲居藏寨有这样的机会,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缘分。

顺着台阶上高台,前面就是格玛的家。
进院门,穿走廊,再次推开一扇门后豁然开朗。
果然是居高临下,整个甲居藏寨一览无余。美景,豁然出现在眼前,竟让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回头看看美妞,我笑了:“原来童话里的世界不是骗人的。”

“看,那里,我们以前都住在那里,后来才搬到这座山上的。”格玛手指对面的山说道。
抬眼看,与大渡河一水之隔的那座山看起来更为陡峭,很多藏居直至山巅的云层中。“嗯,估计是以前为了躲避战火吧。”我回答。
格玛没说话,眼望着远方沉思了一会,徐徐说道:“是的,过去生活很差的,能吃饱就不错了,更别提居住条件了。再往古时候,那时候只有住在不被发现的地方,才能活下来啊。”

二层与三层之间是格玛家的凉台,很大。站在这里正好可以瞭望整个村寨的景象,绿荫丛中的白色藏居色彩柔和,像极了一幅迷人的水彩画。凉台的边沿上晒着包谷,金灿灿的耀人眼目。

格玛进屋倒茶,我趁此有机会好好打量。

据史书记载,丹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一个多部落的民族长期生存繁衍于此,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群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丹巴地区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丹巴碉楼现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

丹巴的碉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性别是通过木梁的位置来区别。女性碉楼的木梁露在外面,时间长了会发黑,所以女性碉楼的楼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迹;而男性碉楼的木梁在内部,不外露,所以没有痕迹。

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 60米。

碉基结实,基宽越高越窄。碉体用片石砌成,砌艺精湛。这种碉楼是丹巴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丹巴全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碉楼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纯用石头筑成平顶。一般分成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

除去碉楼,丹巴地区的民居也别具特色。

藏居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颂经姿态。每年春节前夕,寨房主人们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的“白泥巴”为主要原料,通过配方煎制成白色染料,精心涂染寨楼墙面,使整个藏寨披上洁白的盛装。

嘉绒藏族的屋顶四角都供有一块白石,这是他们信奉的神灵。播种、收获、年节祭祖,嘉绒藏族都要对白石进行祭祀。屋顶平台靠山的方向会有一个白石砌的鼎状物,上面放有陶罐,每逢家中有重要事情,就用陶罐祈福。

关于白石崇拜,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候,嘉绒藏人和羌人在迁徙中,遇到一支身强力壮、英勇善战的戈基人。藏人、羌人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不得已准备弃地远迁。这时羌人的一位首领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让所有藏人羌人在颈上系上羊毛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终于打败了戈基人,藏人羌人由此得以安居乐业。为报答神恩,从此以后,嘉绒藏族和羌人便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

茶沏好了,格玛招呼我们进来品尝。

房子里,典型的藏族风格。
一侧的墙上镶有壁龛,描绘着彩色的花纹。另一侧的墙上,挂满各式的勺子,铜制,闪闪发光。墙角,一溜地摆放藏式沙发,也是漆金描花,精致异常。

“我们这里每座房子第三层右手边的小屋子,都是为了家里待嫁的姑娘准备的。姑娘满了十八岁就住进来,喜欢她的小伙子就可以爬墙上来求爱……”格玛指着窗外笑着说。“你们刚才路过呢,这是我们嘉绒藏族的婚俗。”
“啊,现在还是这样么?”峰哥眼睛冒光,急切地问。
“嘿,你到晚上自己看看呗,寨子里很多房间都亮着灯呢,你要自己去找。”格玛用手掩着嘴,止不住地笑。
扭头看,峰哥的眼神愈发明亮。 

屋子中间的地面,有方形的锅庄。按照格玛的说法,由此引申出来的锅庄舞也是嘉绒藏族最为常见的娱乐活动。
围绕在格玛周围,我们饶有兴趣地听她娓娓道来。

锅庄的饮食礼仪就是吃喝礼仪,这种礼仪也很讲究,不懂者有时会出丑。藏族的锅庄座位是不能乱坐的,上方坐老人,左边坐客人,右边坐其它家人,女人只能坐下方。坐在锅庄上,男人打盘脚,女人单脚或双膝跪地。吃饭时都用茶盘,端来饭菜以后,上方的老人先把少量的各种饭菜放到锅庄上方塔形的小窝里,这是先给祖先敬食,之后大家才能动手吃饭。在掺茶添饭时,女人们右手执壶或拿勺,左手平伸、掌心向上,小心翼翼地添饭,绝不能向右反手,否则是极不礼貌的。在吃饭的时候,无论是喝茶还是吃饭菜,女人不能发出声响,这样才算对人尊重和礼貌,不然人家就会笑话。

嘉绒锅庄是一种民间的集体舞蹈,是集舞蹈、音乐、服饰,咂酒为一体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参与者男女不论、老幼皆宜,是节庆、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通过锅庄可以促进人们的和睦团结,这是氏族社会的遣风,是嘉绒社会中的粘合剂之一。

嘉绒锅庄是丹巴嘉绒藏族自古以来十分喜爱的锅庄舞,每逢喜庆节日男女老少都要聚在一起,手拉手圈在一起跳锅庄。丹巴各地方的锅庄既有共同的特色,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有些地方开始跳锅庄时,首先是开坛敬酒,即由一个长者开启咂酒坛,用吸杆蘸酒抛撒东西南北方,祈祷四方神灵保佑山寨平安,人民安康。接着就推选跳锅庄领头人,锅庄领头分前后轮流,一般领头是按年纪大小的顺序排列,其中要讲辈分,长辈优先。如果有外村人参加跳锅庄,那么不分年龄大小,第三个锅庄就要让客人牵头。确定男方牵头以后,女方根据男人牵头人推举女方牵头人,双方牵头人一定要般配,长此以来形成小辈不与长辈共同牵头,长哥不与弟媳共同牵头,姊妹之间不能共同牵头的规矩。年轻人领头跳锅庄时与有情人共同牵头再好不过了。有时也会遇到男女双方牵头人之间有些矛盾,双方就要选择和解的锅庄。

平时集会跳锅庄与婚庆喜事跳锅庄有所不同。结婚喜事跳锅庄要由主人相请,第一个锅庄由新郎或新娘的爷爷或者外公牵头,接下来按照“娘亲有舅、爷爷有叔”的顺序,舅舅跳第二个锅庄,接着叔爷长辈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牵头。前三个锅庄每个锅庄开始跳时,都要由支客师呈上水酒、哈达,代表主人跪地感谢大家,这时跳锅庄人员停止唱歌,全部围圈下蹲聆听支客师谢词,领头人要用精美的语言答谢支客师,然后才继续跳锅庄。
房屋竣工后也要跳锅庄,这时第一个牵头的人必须是掌墨师(石匠负责人)。在跳锅庄前,掌墨师要抛撒五谷粮食,说祝词祝福主人吉顺安康,接着唱跳新修住房的锅庄,歌词大意是:“新修房子四角方。方方正正地中立,哪怕风吹和雨打,稳稳当当千百年。”第一个锅庄跳完后,仍然从大到小依次轮流牵头跳锅庄,共同庆贺主人家。

格玛讲得精彩,我们听得入神。
言语结束,格玛却一个人独自走到屋外。顺着窗户看出去,格玛正站在凉台上双手叉腰默默看着远方。
风吹来,撩动衣衫,而背影却挺立沉着。
或许,在她的眼神里,想要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吧……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川西,我们出发吧】-52-甲居藏寨,听格玛讲过去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