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亦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义仓

标签:
丰图义仓天下第一仓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大荔旅游渭南旅游 |
分类: 游乐中国 |
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朝邑镇南寨子村。1882年(清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丰图义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上周六,原本与媳妇打算开车去洽川看湿地的芦苇。途中给渭南做旅行社的朋友打电话,得知现在芦苇还不茂盛,最好看的芦苇花也没盛开。于是临时改变行程,从罗敷下高速,直奔粮仓。
媳妇的朋友在五一节时去过,于是我们在导航上找“粮仓”,却根本没有提示。几个村落松散的分布在大荔县周围,之间没有道路往来。雨很大,行车艰难,路途好几次停车打探路线,算是了解个大概。
罗敷向北一路直行,就到了大荔县城。绕过县城再向东,就是平坦而开阔的黄河滩涂,路两边是望到不边的田野。麦子并不多,倒是大片的果园连绵不断。路况不好,很多处有大片的积水。我和媳妇说,这是“村村通工程”;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粮仓修建的专用旅游公路。
艰难跋涉,东行十五公里,终于到了黄河西岸的老崖——朝坂塬。
塬头上有一去黄河滩的大坡,坡头东南方向,行约百米是朝邑镇的南寨子。有新修的广场,看着壮观。想来就是粮仓了,于是驻车前往。远远地望去,一座城郭伫立。走近了看,城门洞上书“以资捍卫”四个大字。穿洞门而入,又有一座砖蹲石窝的城堡,这就是在全国众多的遗存下来的古粮仓中,唯一尚在使用的粮仓——丰图义仓。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
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
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
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58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令人叹为观止的防水设计】
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
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仓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
丰图义仓经百年沧桑,一直沿用,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