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腴之美-唐代仕女生活展

标签:
丰腴之美唐代仕女西安博物院荐福寺 |
分类: 杂谈评论 |

大唐之花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统治者以开阔的胸襟,广角宾朋、睦邻友邦,兼收并蓄异域文化,成就了气象万千、辉煌夺目的大唐文明。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唐代仕女的生活呈现出一种空前绝后的开放姿态。
唐代的女性,特别是生活在京城长安的贵族妇女,始终站在唐代女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时尚前沿,她们不仅热心政治,追求自我,而且以华美的服装、靡丽的妆容、精美的饰品,装扮着自身的美丽人生;她们从容出入于街市巷陌,骑马、狩猎、宴饮、打球......并涉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大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题记:
6月5日,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之展览,手机随拍。

第一单元
开放的社会风气
盛世华光
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多元的文化,开放的世风,使唐代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也为她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生活的哥哥领域创作了条件。
唐代妇女的教育虽尚未形成公共教育的形式,教育内容仍以道德理法为首,但各个时期的上层妇女都已开始涉足政治,她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不仅关心国事,而且还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她们参与科举考试和经商活动,为国家的繁荣、民族关系的和睦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推进做出了努力。
追求自我
唐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开放的社会风气,召唤了唐代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不断与传统势力与传统观念相抗争。她们敢想敢为,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
开放的意识,提升的社会地位,使唐代妇女不仅表现出对服饰之美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更表现出了她们敢于追求爱情、做自己婚姻主人的非凡气概。






第二单元
精致的日常生活
云想衣裳
中国古代社会的服饰,主要以男性服饰的实用与庄重为主题,但女子服饰浪漫多姿的风格也独领了一代风骚,而唐代仕女服饰则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
唐代仕女服饰的发展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相随。发展初期,承汉魏北朝之遗俗,以小衣长裙为主,色泽较深,少施粉黛,配饰简约;到了中期,胡服盛行,衣裙色彩艳丽,簪钗等配饰光鲜耀眼;晚唐时期,仕女以丰腴为美,衣博裙阔,装饰繁复。在唐代300年的发展历程中,仕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和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夺目的一支奇葩。






华美女装
服装是美化妇女、妆点世界的重要方式。唐代仕女服装,名目繁多,绚丽无比,可分为衣裙、冠帽、鞋履等几类。唐代规定,女服分为四种,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仕女服饰的用料多样,有丝绸、棉布、葛麻等;色彩丰富、装饰华美,以红、绿、紫、黄最为流行,衫、襦、裙、袄上也多有织纹和绣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惊艳男装
妇女穿男装,是唐代社会兴盛时期妇女服饰的另一个特点。妇女穿男装,在初唐时期已经出现,到了中晚唐时期,贵族妇女也常穿男装出行。
妇女穿男装最早流行于宫中,后来逐渐传播并普及到民间,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脚穿皮靴,是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唐代男子300年来的流行装束,但唐代妇女打破如家礼教的桎梏,勇于追求新奇事物,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我的这种方式,正是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博大精深的必然结果。





异域风采
胡服简洁、方便,深受唐代各阶层妇女的喜爱,它的流行与唐朝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胡服传入中原,至唐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此时的胡服,已是北方民族、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元素共融的结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唐代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能力。
唐代胡服的面料和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合璧的纹饰特点,有希腊、罗马流行的忍冬纹,波斯的翼神兽、联珠纹,中西亚的骆驼、狮子等纹样,大大丰富了服饰的内涵,更具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文明发展的程度。
唐代女子穿着胡服所表现出的矫健骁勇的阳刚之美,为原本绚丽的唐代妇女服饰又增添了一笔奇异的色彩。




精美装饰
唐代妇女的装饰用品主要有项链、项圈、璎珞、臂釧、手镯、翡翠朝珠、香囊等。
璎珞原本是佛像颈部的装饰品,是由上部半圆形的金属项圈和珠玉、宝石等下坠组成的项链,整体看来豪华奢丽,玲珑剔透,它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得到唐代侍女们的喜爱并逐渐流行起来;臂釧,又称跳脱,是由金丝盘旋而成的类似手镯的饰品,戴在手臂上,在宫廷仕女和歌舞伎间广泛流传;香囊多用金银制成,一般为镂空的上下两个半球用子母扣在一起,两个同心圆内有一个相互连接的对称轴,相关暗合,不管如何旋转,香灰也不会撒漏,设计非常精致微妙。
这些装饰用品丰富了唐代妇女的服饰内涵,并使之更为绚丽多彩,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成为独领中国古代服饰之风骚的绮丽之花。







发型装饰
唐代女子的发式主要为挽髻,有双云望仙髻、蛇盘髻、倭堕髻、半翻髻、惊鸿髻、回鹘髻等多种样式。初唐时,发髻的样式追求简洁,大多流行一些简单随意的发髻。发饰主要有簪、钗、步摇、新奇花朵等,多以玉、金、银、玳瑁为材料。
这些装饰用品无与伦比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是唐代艺术的集中体现。唐代妇女的发饰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展现了她们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金步摇的头端多为一只口衔宝石的凤凰,随着美人的步履摇曳生辉,使美人更加妩媚动人。唐代中后期的妇女,普遍流行在发簪上插入梳子,发梳上还装饰有精致绝美的花朵。












靡丽妆容
唐代妇女不仅服装华奢,而且面部化妆也很特殊,主要有傅粉、描眉、涂胭脂、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红唇、戴发饰等八个步骤。铅粉色白细润,分别施于面部、脖颈、胸部等;胭脂为天然鲜花熬制而配以动物脂肪制成的膏状化妆品;为了迎合王室和贵族的喜好,妇女的眉式也变化出多个种类;贴花钿,是用金片、云母、黑光纸等在额头上贴附花样的化妆法,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化妆手法。
唐代妇女的多种化妆法是从波斯、印度以及西域传入的,所用的颜料也多喜欢用国外输入的。这种外来的化妆法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靡丽妆容。







第三单元
精彩的娱乐活动
丰腴之美
唐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与其他朝代有根本的区别,健壮丰腴的女子,被视为美女。以健为美的观念,成为唐代社会普遍的审美时尚,而这种社会审美时尚,最突出地表现在宫廷上层妇女身上。
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在整个封建社会最为兴盛,而宫廷妇女对显现力健豪侠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喜好,尤为引人注目。唐代政治开明,世风开放,妇女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小,为她们自由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创造了很多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