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六十里,只为秦镇凉皮一碗

标签:
凉皮秦镇凉皮节凉皮的传说 |
分类: 游乐中国 |
今天是户县秦镇的“凉皮节”。
巧得很,昨天我刚去过。我是专门去吃凉皮的,正所谓:驱车六十里,只为凉皮一碗。
话说“秦镇”这个地方,对于陕西人来说名气实在太大。
秦镇,又名秦渡镇。这个地方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当属西周时期。据传,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迁都于此,那时的秦渡镇名为丰邑、丰京,史称丰京盛地。到了后秦时期,姚兴皇帝时常率领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户县草堂寺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秦渡”由此得名。
此后,秦渡逐渐兴盛,商贾云集。
但,对于古镇秦渡来说,真正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许不是那些只存在于口碑记忆里或史书记载中的周文王、秦始皇、后秦皇帝姚兴以及现已大多灰飞烟灭的“九楼十三堡”,而是一碗辣子香醋调成的大米面皮。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我讲给你听: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凉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
于是,李十二带着凉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凉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凉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凉皮。这种蒸面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而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到现在也就成了户县秦镇的“凉皮节”。
大鱼大肉实在扰人,心中想念的就是清淡口味。周六,与媳妇商量周日的活动。思量再三,决定去秦镇吃凉皮。
虽说“西安三件套”吃过无数,但大米凉皮的发源地秦镇却从来没有去过。
艳阳天,暖暖的晒着,一路好心情。
从曲江上绕城高速,顺西汉高速向西;从户县出口下,再沿着省道前行,全程用时一小时二十分钟,
初一眼看去,就是农村最普通的街道。因为是周末,街道两边卖菜的很多。
问了老乡“哪家凉皮最好吃”,答曰:你能看见的,都不错。又问:最早的在哪里?回答:要么是前面的桥头,要么是老街,但只有两家。
老街,很诱惑的名字,我们决定前往。
除去户县本地人,我估计看见的行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来吃凉皮的,这一点也在最后的老街得到了验证。
现如今秦镇的凉皮,在街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摊位,而是综合性饮食文化及产业。
你可以品尝,还可以现场学习。按照牌匾上所说的那样:包教包会。如果不放心学艺成功,你还可以采购正宗的原材料,回家后现场炫耀一番。
凉皮好吃,除了调料的精制及密不外传之外,凉皮本身的制作也非常重要。
厚薄需适宜,否则口感就不好。
真正好的秦镇凉皮,需具备筋、薄、细、穰、光、香、辣、爽等八个特点。
辣椒油的制作各家都是秘不示人的,据说是选用优质的菜油,烧沸后凉到一定的温度,再把早已配好的辣椒、芝麻放入油中,最后去渣留油乃成。
据传,其最难掌握的是油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把辣子烫焦;温度过低,就烫不出香味。
在西安街头吃凉皮,如果你留意,经常会听到食客的呼喊:老板,辣子多放!
呵呵,一句话其实道出了凉皮好吃的诀窍。
也曾见过吃凉皮不要辣椒的,对此我表示很无解。吃凉皮不要辣椒,就好比吃菜不放盐,食之无味啊。
土产门市部,这个名字感觉已经很久远了。
之见烟叶摆放在地上,却不见摊主去向何方。
不自觉想起了水浒里的那段描写...
看这景象,估摸着老街已经不远了。
凉皮调料的制作很复杂,将上好的大香、桂皮、生姜等30多种调料放入沸水之中熬制,再加入蒜汁和香醋乃成。
除去配方多少的秘诀,选用材料的产地也大有讲究。
两边的店铺并不多,据说只有两家凉皮店,一家是“薛德全”,另一家是“吕家”。
我以前只知道“薛昌利”,这两家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既然本地人都如此说,姑且信以为真。
这个卖炒豆子的,生意很好,竟然也是排起了长队。
我初有不解,后来释然。具体说法,您且听后文解说。
等慢慢转悠的媳妇,我于是围在旁边观望。店家说,随便尝些,好吃了给钱。
于是,我...
人还未到跟前,已经问到了想起飘来;再走近些看,原来是做炸糖糕的。
这个,好像小时候很热爱;再往后,基本在生活中消失了。
还记得妈妈炸完糖糕后也总会对我说:小心,烫嘴!
哦,那是一段温馨的回忆。
其实老街并不长,我总是说走,其实也就挪了十几步而已。
回头望那油糕摊摊排队的人群,感叹再三。
对于他们,“吃”是一种娱乐,一种体验,更是一种精神所在。
大门紧闭,只是一种记忆的景象吧了。
这排队的人好生得多!
再看装扮,清一色省城人。
假“吃货”,一般都在新街两边的凉皮铺子吃了,能来这里的都和我一样,正宗吃货也!
百年老店了,排大队-值!
人家就是不搬到新街,即使那里的人流多、生意好。这种传统老店,基本也不会在其他地方开什么分店,所以要吃正宗的,只此一家。
我问了旁边晒太阳的老大爷,“吕家”和“薛家”哪家好吃。大爷眯缝着眼睛说:外地人都去薛家,本地人都去吕家...
哦,原来如此。
再一看排队的人,吕家的少一些,于是我跟到了队伍的最后,开始一段艰辛的等候历程。
如果,如果要在题目中加上一句话,我会说:驱车六十里,排队一小时,只为秦镇凉皮一碗!
是的,我排队整整用了一个小时。
你看人并不多,但实际上除了自己吃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带很多;不要是十碗,大多数人是几十碗。
我见过最多的外带,是八十碗!
几乎是十几分钟,我都是站着一动不动;每碗凉皮的制作,最少半分钟,你算算吧,如果要二十碗,就是十分钟。但,要二十碗的吃货实在是太少了。
站得很辛苦,泪一个。
左顾右盼,视力所及都能看穿街道的首位。
人来人往,不变的是队伍的长度,有增无少。
这下你应该明白那卖炒豆的生意为什么会那么好了,因为你可以买些用来打发排队的无聊。
再一打听,原来他们是兵分两路分开排队;或者说,分开各买一些,分别尝尝。
黄酒也是秦镇土生土长的绝代佳酿。
古色古香的酒坛,尤其是拙朴厚重的酒壶,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几百年前。一盘凉皮、一壶酒,再切上一盘上好的牛肉,边吃,边喝,边侃,那是何等的惬意!
--我在无限的幻想中自我陶醉着......
至少我可以拍拍凉皮制作的过程,让排队不再单调和痛苦,对吧?
秦镇凉皮之所以成为地方小吃中的知名品牌,在于它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与众不同。蒸面皮从选米浸泡、碾米成浆到搭锅蒸熟都有一定的技术和规矩。
吕家凉皮的厚度据说较其他家厚一些,因此吃起来也更为劲道。
切成细条的皮子,配以黄色的豆芽、翠绿的青菜,佐以红色的辣椒油和醇香的调料,面皮色白如雪,光滑如脂,辣油如血,黄绿相间,清香扑鼻。
我看得口水直流,再三告诫自己-忍住,忍住。
近一米长的大铡刀,在手中灵活得就像一根绣花针,眼睛不看也能把皮子切得又细又长。
更有案板上传来丁丁冬冬的声响,简直就是一曲优美的打击乐。
我甚至走到旁边,想去探究大铡刀后那双手的奥秘。
还有更让人惊叹的吃货,直接要了大盘子盛装,这一份是四碗的量。
很想问问:大兄弟,吃得完吗?
可惜没有对比,否则定会看得更精彩。
分个神,走到店里看看历史旧照。
除了你看到的,我也不例外的选择了外带,但只有五份而已。
连咥两碗,真是好吃!
吸溜一口,滋味从五脏六腑立马泛起;层层美味激荡着从全身的每一个毛孔冒出,可谓回味无究。
寻香而去,买糖糕。
不过这回不算很累,毕竟肚子挺挺的只能站着才算舒服。
一家三口齐上阵,怎一个热闹了得。
同样的,也是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带。我前面的那个,买50个糖糕。
很想告诉他:糖糕,要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后来我尝了,应该还有陈皮之类的;哼,还保密啊。
众人眼睛都盯着油锅看,上下翻飞的糖糕此时成了绝对的明星。
我说,这就是功夫,所谓江湖高人。
不过,我在旁边无聊数了数,好几次似乎都只是包了九个,而不是标准的十个。
难道....可能老人家累了吧,我这样想。
面不能粘牙,口感要甜而不腻,外脆里软...
这几点,我都感受到了。只能说,“三人组糖糕”果然名不虚传。
这就是那个周日下午发生的故事,除了阳光很暖,肚子也很饱。
一句话总结如下:驱车六十里,排队一小时,秦镇凉皮一碗,吃货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