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子坡,中国斜坡古建的杰出典范

标签:
武当太子坡斜坡建筑五层楼黄河九曲墙 |
分类: 游乐中国 |
相传:净乐国太子十五岁受师父紫气元君的点化,来到武当山修炼,最初就住在这个坡上,所以此处就被后人称之为“太子坡”。
太子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后,曾一度灰心,意欲下山还俗。当走到磨针井时,紫气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铁杵磨针点化他后,复回山中静心修炼,所以太子坡又叫“复真观”。
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曲曲弯弯,犹如波浪起伏,故称“九曲黄河墙”。
布局独特,古往罕见,固有“一里四道门”之称。
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
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对初来乍到的虔诚香客,无疑是一次“诚信”的考验。

九曲黄河墙的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关于九曲黄河墙名称的来历,见仁见智。道教思想认为,给道教庙宇布施的道衣、经书、造像、建筑、法器、灯烛、钟磬、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称为“九种功德”。
应该说,九曲黄河墙也是体现道教思想的一种建筑。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

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
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方石铺地的院落,南有石砌祭坛,上置一口大钟,击之万山回应。

北有造型精巧的砖雕焚香炉,中间为高大的照壁,镶嵌有“福”、“禄”、“寿”三个大字。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末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
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
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接着前行,观古迹。
皇经堂前有棵桂花树,树高约5米,胸径0.5米,树龄三百多年,每年仲秋,是太子坡一大胜景。
从藏经阁左转沿台阶而上,便是太子殿,为复真观中地势最高的一处建筑。
殿内供奉太子童年读书像,头扎两髻,手持经书,聚精会神。

在太子殿前凭栏俯视远方,曲间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
此为武当“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的奇景。
复真观的五云楼,也叫五层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
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开挖山体的情况下,完全依山势变化而建,取得了整体布局和实用性的双重最佳效果。

五云楼采用了民族传统的营造工艺,墙体、隔间、门窗均为木构,各层内部厅堂房间因地制宜,各有变化。
五云楼最有名之处就是它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说,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

远眺胜景
五层楼这一纯建筑学上的构架,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论道、悟道,也算人生之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