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2012-05-29 22:27:19)
标签:

金辉玉德

西安博物院

金银玉器

珍品展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5月18日,西安博物院为纪念第三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和该博物院建成开放五周年,举办“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

 

西安博物院是由博物馆、荐福寺古建筑群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组成,是一个集文物收藏保护和展示利用的综合性文博单位,于2007年5月18日建成开放,2010年3月31日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中,文物藏品库4000平方米,文物藏品约10万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万件。

 

此次金银玉器珍品展从上万件院藏文物中遴选出126件(组)金银器和玉器,其中包括秦代青玉高足杯、汉宣帝御用玉杯、隋代董钦造像等国家一级文物。金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和玉所代表的已超越审美和使用范畴,被视为精神、道德、人格与文化的象征。西安曾是“十三朝”建都之地,也曾是金玉文化的中心,蓝田玉享誉盛名,透过此次文物展可以领略古都的千载荣耀和盛世辉煌。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每次博物院的展览,我都会在这个角度拍一张。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走龙-唐

 

高10.8厘米、长18厘米、重260克,盛唐之作品,出土于大明宫遗址,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

龙的造型虽然变化多样,但究其造型不外分蛇身和兽身两种,唐以后兽身龙逐渐减少。这件走龙很有气势,一身盛世大唐气派。


走龙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筋骨强劲,昂首行步,姿态雄壮刚健,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表现出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兽-东周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龙首银锁链-唐

 

长银链两端为龙首,链为龙身,龙首与银链为一体。龙首为独角长嘴,巨目龇牙,大耳长须,鼻上卷,口含圆环,环为锁扣,各部位结构巧妙合理,制作精细,使用方便,龙首为铜质外包银,表面鎏金,链银质,链与龙首铆接,牢固耐用,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装饰实用品。

经过考证为项链,古代有一种五兵项链与此相同,到唐代可能仍延用。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团花镂空银香球-唐

 

鎏金镂空双蜂团花挂链银香球,径12.8厘米,重547克,链长24.5厘米,圆球状,上半部为盖,下半部为身,以合页铰链相连,子母口扣合,活动钩控制香囊开合。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宝相花茶托-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折枝团花鎏金银渣斗-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玉人-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玉仙人奔马-西汉

 

这是西汉早期玉器的一件珍宝,是迄今所知的绝世佳品。

 

它由和阗玉的羊脂白玉琢成,玉质温润,琢磨精细,显示了和阗玉独具的色白润泽的魅力。造型更是独出心裁,玉马脚踏祥云,腾空飞奔,背上骑一仙人,神态自如,邀游天空。这玉马就是汉代称的天马。

 

《史记·大宛列传》载:"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武帝得天马,十分高兴,作《天马歌》,唱道:"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这是说,天马从遥远的西方来,跋山涉水过沙漠,能帮助安定边疆。新疆的马在各族人民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到乌孙,乌孙王就送了几十匹马给汉武帝。过几年,又遣使臣带一千匹好马向武帝请求和亲,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王。中国古代诗人对天马写下了优美的赞歌。

 

这一玉件的天马,正是历史的再现。玉马肢体肥硕,昂首挺胸,双目前视,两耳竖立,张口嘶鸣,身饰羽翼,脚踏云板,自由自在地邀游天空。仙人如一武士,头系方巾,身著短衣,手扶马颈,威武无比,此是汉代"羽化登仙"思想的反映。这一玉器是汉玉豪放博大风格的反映。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花鸟蝶纹银盆-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花瓣形凸花银盘-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镂空香囊-清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镂雕龙形炉顶-明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玉辟邪-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玛瑙钵-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八曲缠枝银纹盘-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盘-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八瓣侍女狩猎纹银杯-唐

 

口为八连瓣,腹壁也呈八瓣形,单柄,圈足,足已脱落。外壁通体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为一组狩猎纹与仕女图相间围绕一周,下壁为八莲花瓣托扶。上刻鹿纹,下部圆环与上部连接组成,圆环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托扶,使用方便。腹部人物纹样,由左向右,每瓣纹饰为在花丛中有三仕女,两个漫步聊天,一个扑捉花蝶嬉玩;骑马狩猎人,手持绳圈高举,策马飞驰,追赶两只野兽;一仕女手举婴儿,旁站立仕女手持团扇戏弄婴儿,另一仕女双手高举,准备接抱婴儿;骑马狩猎人,手持鞭追赶两只野兽;在花园中,仕女双手抱盒等候;将猎人骑马飞奔,回身拉弓射猎猛虎;舞乐图,一仕女翩翩起舞,其旁两仕女坐在凳子上,一个吹笙,一个弹琵琶秦乐;将猎人骑马急转,追赶两只猛兽,近圈足处有一圈相同的花叶纹饰。内底为波涛海水,水中有三条鱼围绕瑞兽竞游,即海水瑞兽游鱼图。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海棠形摩羯纹杯-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梅花纹杯-明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凤鸟镇-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卧虎镇-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羊灯-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扁壶-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币-战国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麟趾金,马蹄金-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饼-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望子成龙翡翠坠-清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鸳鸯纹带钩-清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龙纹带钩-明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龙纹带钩-元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龙首悬纹带钩-西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嵌玉银带钩-战国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银镜壳-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花瓣形胭脂盒-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凤-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鸭-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铺首-战国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盘龙纹带柱金饰-战国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树-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龙-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蔓草花饰-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喜上眉梢簪-明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羊饰-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葫芦形金钩饰-明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鎏金铜铺首-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玉鱼-西周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云纹高足杯-秦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玉猪-汉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天和五年鎏金佛造像-北周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海棠形鹦鹉纹银盒-唐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金虎符-战国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董钦造像-隋

 

    董钦造像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东八里村,通体鎏金,比例适度、保存完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佳作。这尊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香熏及二蹲狮组成。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高座上,两掌手心朝外分别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螺鬓、袒右肩、着袈裟,有莲瓣形顶光。胁侍二菩萨上身裸露,着项臂钏,璎珞重重,双足跣露。两躯金刚力士在前侧身相向而立,一手握拳一手执金刚杵,嗔目怒视。弥陀莲床前下置一香熏,由一裸身力士用力托撑。高足床前有一对长毛狮,筋露骨棱,十分劲健,露齿张嘴作吼叫状。

 

    这尊通高41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厘米的造像,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艺术地将菩萨、力士、蹲狮高低错落地安排在一起。整座造像造型端庄,金碧辉煌,是隋代造像中极罕见的珍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整尊造像由23个部件单独铸造、组合而成,各部件间有插榫孔眼相接,可拆卸。

 

    在造像的高足床右侧及背面,镌刻着发愿文及赞词,通计一百一十八字。铭文为观众解开了造像之谜――“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七月十五日敬造”,是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具闻正法”。造像是佛教在印度产生以后即有的传统,传入中国以后即成为中国佛寺建筑的一部分,隋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接受历代帝王崇佛或废佛的经验教训,隋文帝力图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佛道为辅助、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在民间,弥陀净土信仰流传很广,而董钦造像很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佛教文化历史。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长安塔沿用了唐代木塔的外形,并在塔内“植入”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菩提树。菩提树与佛教文化关系可谓密切:据说,释迦牟尼因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才使该树得名“菩提”(意为“觉悟”)。


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多图慎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