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1-起源与发展(64P)

标签:
欧洲瓷器展西安小雁塔荐福寺西安博物院 |
分类: 游乐中国 |
11月27日,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景区-西安博物院-欧洲瓷器展。
前
几百年前,在中国和欧洲的瓷器贸易史上,有一段被人遗忘的辉煌历史,值得我们推崇和熟知。
当今西方社会对中国有个普遍共识,那就是中国仿造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中国近期的仿造技术和手段在一
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技术壁垒和制裁。但西方的瓷器发展史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300多年前欧洲各国如何仿造中国的瓷器,再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令人难忘得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同时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正是因为这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段历史才应该让中国人以及西方人共同认识其价值,重视其效应。
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发展迅速。其中,中国瓷器产品最受西方社会欢迎。对于仍在使用铁制品的欧洲人
来说,它的轻巧、美丽、干净和实用非常令人惊诧。中国瓷器在欧洲各国是上流社会才可以享受的高档品,只
有富裕的上层人士才能支付得起。正因为中国瓷器的昂贵,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仿造中国瓷器。第一代仿造品是
由荷兰人制造的陶器。1708年在德国迈森,一名科学家成功烧制出欧洲第一代瓷器,尽管远远不及中国瓷器那
般精致,但它已有七到八成的相似。随后,在法国和英国也开始仿造中国的瓷器。
18世纪中叶,整个欧洲大陆尤其是英国和德国的瓷器制造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很多城镇开始有规模地生产瓷器
。起初他们纯粹仿制中国瓷器,后来逐步结合欧洲文化和传统生产出具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
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最为重要
的工业之一,成就了欧洲近代约200年的经济发展。在创造了几百万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欧洲创造了
巨大的财富,并形成了辉煌的瓷器艺术。
传
--欧洲仿瓷与欧洲国内瓷器业的兴起
17世纪时更多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进口商聚敛了大量财富,人们纷纷开始尝试仿制中国瓷器。
实际上中国瓷器最早的仿制品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名为“代尔夫特”的锡釉陶器。这种技术在荷兰兴起并成名,却为英国和法国所广泛应用。17、18世纪制造代尔夫特陶器的厂商们都广泛仿制了中国瓷器的样式。
然而这些陶器基本质量低劣,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继续寻找一种更为精确地制瓷配方。直到18世纪早期,在迈
森发现了这种配方。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欧洲陶瓷制造商大多仿制中国瓷器的风格与样式,很多时候是直接复制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事实上,这一时期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依赖中国瓷器的样式。
19世纪早期,亚洲外销青花盆
蓝色洋葱
蓝色洋葱是迈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
这一系列最初制造于18世纪中期,是基于一种中国瓷器的样式,起初被称为“球体”样式。
虽然很大程度上模仿中国生产的瓷器,但迈森工厂在1740年生产的碗碟中却明显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主要是由于迈森的画家们对中国瓷器上描绘的水果和花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混合了各种元素,制成欧洲人较为熟悉图案。所谓的“洋葱”并不是真正的洋葱,根据历史学家的观点,它极有可能是中国瓷器上的桃子和石榴的变体。
蓝色洋葱系列,整体图案设计构思精妙,融合了花卉图案、桃子和石榴,中间绘有牡丹与紫苑,其茎干则围绕这竹竿蜿蜒盘旋。
融
--中国瓷器出口贸易的开始
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的瓷器开始运往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人进行海上勘探的黄金时代,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首,荷兰人和英国人也紧跟着加入了这支队伍。正是在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欧洲人喜爱上了美丽的中国瓷器。
16世纪,葡萄牙商人开始进口明朝晚期青花瓷,使得克拉克瓷器(由于负责运输的是葡萄牙克拉克帆船而得名)贸易得以扩张。1602年和1604年,各有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圣亚戈号和圣卡塔琳娜号被荷兰人所俘获,船上千余件瓷器被拍卖,由此激起了欧洲瓷器热潮,英国和法国国王也成了买主。很多欧洲国家在远东建立了贸易公司,其中名望最高地要数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贸易持续至17世纪中期,由于1644年明朝衰亡引发内战,货源被中断,于是欧洲商人将目光投向日本。
作为无价之宝,中国出口瓷器出现在17世纪很多荷兰绘画作品中。在杨.特里克的图画中,描绘了两只晚明时期克拉克式样的瓷器,靠前的一只被荷兰人成为“klapmuts”。由于时间久远,图上的颜料大都已经褪色。
康熙年间,景德镇瓷业得到整顿,出口贸易再次兴旺。自17世纪晚期起,中国出口的瓷器包括青花瓷和五彩瓷。瓷器样式有花瓶、碟、茶具、执壶及其他实用器具、人物塑像和鸟兽。中国白瓷器和宜兴紫砂壶也传到了欧洲,给予那些急切想要模仿中国瓷器的陶工们很大的启发。
创
--欧洲瓷器发展的创新
18世纪初,许多欧洲大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成功仿制了中国瓷器。
最早的欧洲瓷器实际上是由现今德国境内的迈森所制造。
欧洲工厂一开始是仿制中国瓷器的图案,同时立刻开始尝试研发属于他们自己的釉料和样式,并发明了装饰物品的新用处。
长久以来,欧洲各地的瓷器产品都以不同的风格与制造商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德国迈森、法国塞夫勒、奥地利皇家维也纳、意大利波迪蒙蒂。英国有名的制造商包括:韦奇伍德、德比、伍斯特、切尔西、科尔伯特、波尔等。
无疑,欧洲瓷器最初的创新主要是在镀金装饰、转印丝网印刷以及整体式样等方面,很快就融合了当地元素和风格。大型绘画作品上的艺术风格与主题也立即融入了瓷器绘画与装饰。
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制造了纯正欧式风格的新瓷器。在功能方面,瓷器的用处也被扩展应用于许多装饰及实用物品,包括照明、书写工具和家具。
欧洲通过创新,从起初纯粹复制中国瓷器发展至今,已制造了一系列欧式艺术装饰风格的崭新瓷器。
发展
--欧洲瓷业的发展
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瓷器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新兴行业之一。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从工厂发展到分工明确的装配流水作业法,都首先出现于陶瓷业。从原先以农业与农村生活方式为主,转变为工厂就业,向城市迁徙。尤其在英国,由于瓷器业大规模发展,许多工厂雇佣了上万名来自边远地区的员工。
18世纪,瓷器业迎合了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此开拓了新市场。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瓷器也作品珍品,出口到欧洲列强迅速扩张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国殖民地最多,向美国的出口贸易变得更为重要。
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转变了欧洲经济及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一份不朽的传世之宝。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国王乔治五世与皇后马克杯
表扬新浪,今天发图出奇的流畅,希望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