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铁记忆

标签:
高铁记忆安全郑西高铁京沪杂谈 |
分类: 杂谈评论 |
小学时,有这样一道数学题:“A、B两列火车先后从某地开出,在已知二者速度的前提下,请问:B火车在几小时后追上A火车?”。
中学时,数学题难度加大了:“A、B两列火车先后从某地开出,在已知二者速度的前提下,假设3小时后A火车临时停车30分钟,请问:B火车在几小时后追上A火车?”。
高中时,物理和数学相结合:“A、B两列火车先后从某地开出,在已知二者速度和重量的前提下,请问:B火车在几小时候追上A火车?相互碰撞的力量有多大?”
高考时,最后附加题我不会:“A、B两列火车先后从某地开出,在已知二者速度和重量的前提下,请问:B火车在几小时候追上A火车?相互碰撞的力量有多大?A火车会被推出多远距离?A火车多久后会停止?”
很多次,我都在想:火车追火车做什么啊?这种题做了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但现在我知道了:教育部虽然没解释好,铁道部却用事实来演绎了这道题。
前天,侄女问我奥数题,又是火车互追的问题。哦,还有相遇!末了,她对我说:我觉得出这些题的人都有问题,有啥用啊...
我苦笑了,拿出报纸说:看看吧,真实版数学题;好好学,关键时候能救命。
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开通运行。第二天,我成为乘客之一,从西安到洛阳出差。当时的心态,多少是有些兴奋的。毕竟,这样的高速铁路还很少。看着列车通道处显示屏的数字一个劲的上升,心也随之提到嗓子眼。360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持续了3分钟左右。真快,如果给列车加对翅膀就该飞起来了吧,我想。这样的兴奋,很快被担忧所替代。这种担忧完全源自“高速”---汽车上了10公里/小时都会提示安全带,高铁这么快的速度怎么保障乘客的安全?为啥高铁不配备安全带呢?过道上,几个小孩跑来跑去的打闹,家长们看着、笑着。真替他们担忧,万一来个急刹车怎么办?哦,好像以往坐高铁只有进站时才会减速的。
但,万一呢?比如这一次。
后来,去河南出差,基本都是乘坐高铁,每月最少一次。毕竟很方便,当天就能来回。要知道,以前坐火车,就算是T字头的,到洛阳375公里也要将近6个小时。高铁,仅仅不到2小时。高速,或许就是吸引我们这些乘客的原因。其实,郑西高铁的安全在我看来还是有所保障的。最起码不是什么献礼工程,最起码通车前进行过长达3个月的试运行。可武广呢?京沪呢?“鸡的皮”一个劲的涨,这高铁真的做了很大的贡献。
京沪出事了,武广还会远吗?
几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接触过铁路设计的工作。德国老外过来给我们培训,那真叫认真,严把每一道程序。后来才知道,德国的高速列车司机要培训半年以上才能上岗,我们的高铁司机据说培训上岗只有一周时间。很多德国的铁路设计工程师,一辈子就设计一条铁路。而一条铁路从最初的设计到后来的勘探、修建、试运行及通车,最少也得用10年的时间。我们的京沪高铁修建再一次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纪录,最后的试运行也基本只有不到一周时间,之后就开始搭载上那些鲜活的生命。献礼,某些时候可能还被称为祭祀。要知道,德国的铁路密度是中国的30倍,至今也没有出现关于人命的事故。再看那些路基,急匆匆的被覆盖上沉重的路基,没有一定时间的试运行,能可靠吗?今天的出租车司机说了:说不定那天就得塌方,估计着整列高铁都得飞出去。哎...!
试问,这样的高铁您敢坐吗?
昨天再一次乘坐高铁,眼前的景象与以往已经大有不同。显示屏上没了关于时速的文字,推小车卖货的找不到了,路过的涵洞下总能看见身穿铁路制服的路警,站台上的公安人员也是成排的站立...氛围很紧张啊。我呢,鉴于当前的形势,也没敢掏出手机拍几张。
天灾固然难防,可就担心这个节骨眼有人捣乱啊。
小学时,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水库,A放水口,每小时放水多少方;B进水口,每小时进水多少方。请问,多长时间后水库的水会满?”...
现在我想,这道题最好永远是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