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第二日-问道青城山-2-寻幽

标签:
寻幽青城山旅游 |
分类: 游乐中国 |
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之“幽”,是由它的地形和植被特点构成的。
一是封闭、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四面诸峰环绕,状若城廓,其间如山谷、山间盆地;
二是相应有高大乔木遮蔽形成寂静空间。

--处处幽深,处处清静。
所谓:幽中藏奇,幽中见秀,故有“青城天下幽”之誉。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共有阴、阳三十六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
叫做青城山。

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
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

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
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相传青城山区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共一百零八景。
最让人们向往和惬意的,莫过于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

“幽美”的气氛,体现于青城山的人文景观:一是藏。
不时可见隐约道观,藏于悬崖峭壁下,而周围峰形环列、古木葱茏、上连岩腹,下临清溪,幽然而居。

二是雅。
建筑取木石,格局简练,色调素雅,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巴蜀文化的高雅、洒脱、自然、质朴的风格。
盘山道上每隔不远,便有小亭,隐约于树荫山岩间,这些亭均就地取材,以厚木、树根打眼投示建成,亭顶亦用杉树皮覆盖,形体多样,质朴古雅。
在晴岚叠峰中,显得格外协调、雅致。

三是静。
青城山土壤肥沃,植被繁茂,小气候宜人,是宜居宜游的佳境。
这种幽境,给人以幽清、稳定、安全的心里感受,有着“世外桃源”的幽美感。

行走青城山,但见树木茂密、古木参天。
山上的宫、观、桥、亭、阁、泉匿于绝岩之下,或隐于密林之中,呈现了无穷的幽意。


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接近半山的道观中,古树参天、绿树红墙,交相辉映,千年罗汉松青翠苍劲。
而远处可见雾气缭绕,仿佛置身仙境。

老舍先生在《青蓉略记》里曾叹青城山“青得出奇”。
---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

而这种令人心动、摄人心魄的绿,即使在冬季寒气逼人的雾绕中,也让人看在眼中,感动在心中。

灰蒙蒙的云雾,将葱郁的山林和沧桑的道观密实的包裹着。
仰头望,树叶于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此“幽静”非身临其境而不能感受。

轻盈、静匿、柔美的雾气,让人渐渐忘却烦恼和世俗,有行走云上的感觉。
在柔美萦绕的云雾之中游青城山,幸甚。

青城山的幽,远远不在于她的浓郁覆地、山风清畅、山道蜿蜒,更在于这一座座隐匿于山林之间,将其幽远静谧散发于山间每一角落、每一生灵的宫观。
时间绵远流长,这份悠远的感染也将愈加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