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的城、墙、楼、园

标签:
西安城墙钟楼鼓楼慈恩寺遗址公园 |
分类: 游乐中国 |
一、城
---认识古都西安,从城墙开始。
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
城墙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上图所示为南门。
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
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
南门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
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
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
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
二、墙
--如果说城楼是头脑,城墙则可称之为手臂。
二者结合,共同筑起坚固的防守堡垒。
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
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
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站在敌台之上,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防止死角的出现。
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
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
角台上修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上图为东南城角内侧。
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
如今,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三、楼
来西安,有两座楼一定要看,他们是钟楼和鼓楼。
钟楼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
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是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25年历史。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鼓楼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笔”。
四、园
谈起中国古典园林,当从唐朝盛世说起。
在西安,唐朝园林的遗址并不罕见,比如皇家园林之一的“大唐慈恩寺遗址公园”。
园区占地52.9亩,经重新进行艺术定位,借鉴传统北方、皇家园林和佛教寺庙建筑风格,改造为佛文化主题遗址公园。
(以前的文中介绍很多,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