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始皇兵马俑-3-铜车马

标签:
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俑头彩色 |
分类: 游乐中国 |
每驾车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
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络头和挽具以金银为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定为国宝,称为
----青铜之冠。
1、铜车马展馆是参观兵马俑的最后一站。
2、进门伊始,就能看见巨大的仿制兵马俑和一个创吉尼斯记录的提线木偶。
3、呵呵,如果在前几个展厅看不清兵马俑细节的,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看。
基本上是原型放大(将军俑),惟妙惟肖。
4、出土的铜车马,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现在看到的是前面的那一乘,称为1号车。
1号车是战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取天圆地方之意。
伞下驭手呈站立姿势,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
5、周围观看的人甚多,拥挤不堪。
想拍照,又不能用闪光。很多张虚了,这张算是比较好的了。
展馆的后面还有一个互动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把玩铜车马上的部件(仿制品)。
其中有一个放在车上的遮阳伞,可随着太阳变换的角度而上下、左右任何方向移动和固定,让人叹为观止。
6、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
车厢为前后两室,二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
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想当初,始皇帝就是坐着类似这样的车巡游的。
(天子驾六,是汉代的规矩)
7、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
8、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得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
9、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内容反映最初挖掘、整理秦兵马俑时的状态。
看到了吗?最开始挖掘出的兵马俑是彩色的!
很可惜,由于技术原因最后这些兵俑表面的色彩都氧化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附近的秦始皇陵和位于西安西部的乾陵(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为什么没有开始挖掘的原因所在。
10、出馆,阳光明媚。
远处就是骊山,那里的山脚有著名的华清池(唐玄宗与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的温泉)。
最后,揭秘前两篇文章提出的问题:
解密-1:
地上的砖头有什么特殊?
--那些砖,原本并没有什么特殊。如果有,也是背面刻的名字(产品制作实名制)。问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请注意观察这些砖头的摆放--它们不是像现代建筑中砌砖那样每块砖头相互交错的排列,而是并行的摆放。我们都知道交错摆放的益处在于稳定和牢固;因此--从这点上来说,古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解密-2:
为什么很多兵马俑的头没有了(或者说-没有办法复原)?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能简单的解释。
先说明一个事情,秦人制作兵马俑,最开始是一体的烧制,但发现总是出现裂缝。后来,一次很偶然的采用中空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看到的这些兵马俑中间都是空的(每一件都是根据秦始皇8000名御林军的特点而制作的,因此绝不雷同;关于这一点,绝不像有些人说的--大规模复制)。这样就好解释了,对于身体部位来说,一般外体较厚,所以倒塌或是碎裂时基本能够保持碎片状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细心的粘贴而复原。但是对于头部(面部),因为是表现人物最关键的部位,加之表情丰富、细节较多;因此,一般来说外壳较薄。这样的话,一旦倒塌、落地,就会成粉碎(粉末)状--哈利波特不在现场,我们又怎能复原那些粉末成为俑头呢?所以,很多兵马俑的头就看不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最开始挖掘兵马俑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意义所在;而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一号坑(领导及警卫等),对于二、三号坑,一般没人管,所以很多兵马俑的头都被人为的粉碎或拿走了(绝不是危言耸听,我有这样的朋友当时负责那里的工程,他说--很多人都拿俑头扔来扔去的玩,看谁扔的准....)。
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在前两篇文章里,三号坑的兵马俑的头部更少了。
再补几张刚才在网上看到的新闻:
2009年6月10日,西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将于13日“文化遗产日”进行发掘,这是沉寂20多年后第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发掘现场准备工作就绪,部分试挖陶俑已提前“露脸”。
部分陶俑在即将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的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露脸”。
即将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的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
工作人员在即将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的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进行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