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始皇兵马俑-1-一号坑


标签: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
分类: 游乐中国 |
巧了,上周日去了兵马俑,原打算今天发图文,一大早就恰巧看到新浪头版关于“秦兵马俑一号坑13日进行第三次发掘”的新闻。请看如下报道:
“记者今天从陕西省文物部门获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一号坑将于本月13日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有关专家称,本次考古发掘有望揭开秦兵马俑目前存在的许多谜团。
据介绍,这次发掘的工作区域位于一号坑中间偏北位置,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早在1978年到1984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对一号坑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并对部分陶俑进行了修复和复位。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这次考古工作也是秦俑博物馆第一次独立对一号坑发掘。”
好了,新闻看完,开始看我的图片游记吧...
一路向东,向着骊山、秦兵马俑方向前进。
看表,用时40分钟,挺快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
后门人很少,小商贩见了说--后门不让进,你们是什么人?
门口小摊上的,五毛一个,两块一袋。
一号坑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已发掘的三座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考古专家预计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现已发掘出土陶俑1000余件,各种青铜器近万件。
秦兵马俑一号坑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为后卫部队。
2009年,也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后修复站立整整30年的“而立”之年。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突然被发现面世。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修复,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时,数百件兵马俑终于以站立的姿态迎接世人。
比如,头饰、服装(盔甲)、姿势、面容(表情)等。
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兵俑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他们身上的这些细节,将会告诉你--他们曾经的身份。
他们都是步兵,手持长矛负责进攻。
在后器的配置方面,兵马俑坑中布列的前锋部队、两侧的翼卫及末端的后卫,基本上都手持弓弩等远射程兵器,军阵主体部分的武士俑,则身穿铠甲,手持戈、矛、戟、铍等兵器,以及少量弓弩,反映出“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原则。
亦即远处用弓弩射击,近则用戈、矛等兵器与敌人格斗斯杀。长、短兵相杂,两者相互搭配,截彼迷长,补己之短。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这几个兵俑,你可以看见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右二、后中一),也可见初上战场的青年(右一)。
13、侧面的兵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
正面的这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
弓箭手压住敌人后,前排的士兵分开队伍,骑兵即冲向敌阵。
前排的三位应该是领导(班长?),后面那些扎起头发的就是士兵了。
看他们手的姿势,想必原本是握着长矛的。
看前三排中间的那位,头上有个孔洞。
这时你就应该明白了,原来这些兵俑是空心的。
那些砌巷道的砖,很凌乱的散落着。
对,是火烧的痕迹。
兵马俑的周围最初是木制的柱子,上面有木梁,然后用草皮覆盖。
不知何时的大火,毁了一切,只把这些兵俑再次覆盖在黄土之下。
所有的兵马俑都是以碎片方式存在的,与黄土混合在一起。
感谢考古工作者,是他们让历史再次重现。
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碎片就应当算作他们生命的重现。
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也应堪称伟大。
一毫米、一毫米的清除尘土,历史才得以慢慢重现。
哎呀,中间的怎么有一位倒下了?
零散着,从地下走向地面;完整的,从地面再次走向地下...
--生命的轮回?
你看远处的,有一些兵俑的身上部分是空的,看来是实在无法修复了。
因为技术原因,后来慢慢变成现在的模样。
前排中间的那位,手臂上似乎还能依稀看出一点色彩。
再看,前面几位的手势--很不同,证明他们的兵器是不同的,在队列中的位置也是相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