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2009-04-15 13:43:49)
标签:

民族村

昆明

村寨

介绍

分类: 游乐中国

本文纯属科普

 

民族村,顾名思义其间遍布云南省各少数民族的村寨。

可谓--村村不通,寨寨迥异;看的人眼花缭乱,脑袋再好用也记不住那么多的介绍。。。

(以下关于村寨介绍之文字,均来自互联网)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大理--白族民居

白族民间建筑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白族聚居区。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2、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3、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屋角习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4、

 与大理美女合影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5、

 小孩子坐上白族的婚轿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6、

布朗族民间建筑形式多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蔑席,进屋必须脱鞋。室内中央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屋内所有家具几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7、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8、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9、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0、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1、

哈尼族的房屋建筑一般都就地取材,多选择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建寨。村寨背后多半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或灌木山坡,村前梯田层层,崎岖山路布满村前村后;村寨四周喜欢种植棕榈、竹,以及梨、李、桃、柿等果树和靛青。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稳定农耕生活所需,房屋建筑一般都比较坚固而保暖,建房时间多选择在冬末初春进行。

哈尼族择居一般是选择山势宏伟、走势趋缓、朝阳、地质结构稳固,依山傍水的半山腰,这样的居住环境便于开垦梯田、上山打猎和下河摸鱼。哈尼土掌房建在这样地质结构稳固的地方,有冬暖夏凉、便于晾晒和活动,便于防范外敌的侵扰,取材方便以及防火的特点。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2、

拉祜纳的房屋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落地式杈杈房,屋檐低矮,无窗户、抗风、暖和,屋内长年生火,蚊虫难入。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3、

 另一种是干栏式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家畜、堆放什物。拉祜西的房屋有泥巴、石块垒筑为堵、木片盖顶的苫片房和瓦房。苫片房室内狭窄不透风,五六年修葺一次。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4、

 葫芦广场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5、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6、

 来自阿夏房的呼唤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7、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8、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19、

佤族村寨,多居山岭。过去,佤族有猎人头祭木鼓的习俗,山寨之间互相砍杀,结仇械斗,需要群体力量进行抵御。因此,佤族的群体意识极强。他们往往以一姓或几姓人家组成小者数十户,大者数百户人家的山寨。山寨四周设有寨壕、寨沟、二至四个寨门。寨沟,是进入寨门的甬道,约20米,2-3米的深和宽。寨壕比寨沟还要深和宽,把寨子团团围住,寨沟和寨壕两沿,植有密密麻麻的荆棘,人、畜、野兽都极难跨越,只有从寨门才能出入山寨。

 

行走在彩云之南-昆明-寨子

20、 

佤族房屋为竹木结构,茅草顶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或堆放柴火。住房设主门、客门、鬼门三道门。主门为主人家人日常进出的门。客门设于楼侧,供客人出入。鬼门与主门相对,逢做鬼才用,平时忌从此门出入。楼内有主火塘、客火塘、鬼火塘等三个火塘。主火塘是主人家做饭、烤火、睡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火塘。鬼火塘要做大鬼或家里死人时才启用。客火塘供客人烤火,客人住宿也在客火塘边。佤族房屋建筑工艺原始粗犷,接近自然。

佤族把自家剽的牛头骷髅陈列在邻主门一边的墙上,以显示自己的富有。把自己猎到的兽头骷髅陈列到邻鬼门一边的墙上,显示鬼魂保佑,出猎丰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