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门外观城墙


标签:
西安秦腔城墙自娱自乐杂谈 |
分类: 游乐中国 |
上周末,阳光明媚,正是外出拍照的好机会。
按照既定计划,下午抽空驱车直奔东门(长乐门)开始“徒步观城墙”。
实话实说,尽管从小在西安长大,而且住的地方离城墙也不远,但真是这么细心的观察城墙还是头一次。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曾经从西门上过城墙。这么久了,再次走到他的脚下,依然有些激动的感觉。
顺便说一下,之所以选择东门,只是因为这里离家最近。如果想看箭楼的宏伟,应该去西门;如果要体会正楼、箭楼和闸楼的整体组合以及吊桥,要去南门;北门呢,好像就没有什么特色了。
这次的遗憾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登上城墙;留作下次做个专题吧。所有图片的后面,有从网上找到的关于西安城墙的相关介绍,有兴趣的可以顺便看看...
美中不足的是,空中的电线有些影响视觉效果。
向外走,从侧面观察。
人很多,找个合适的角度拍一下城门南面的部分。
(看长乐门的全景,需走到路的对面--我偷懒了)
这是几年前才清淤成功的,广大驻陕武警官兵立了大大的功劳。
当然,也有年轻人隐藏在林荫之后;瞅了一下,大都在谈恋爱。
想起“城头变幻大王旗”。
我试了一下,尽管穿着旅游鞋,脚部仍能清晰的感觉到石子的触摸--很舒服。
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大喊:看彩虹!
果然,天空一道彩虹正放射着七彩的光芒。
很罕见的,竟然是倒着的身形--像是一只微笑的嘴巴:)
看河对岸的小广场,很多人在游戏。
年轻人在滑板,老人在玩空竹--呜、呜、呜...
城河边那块裸露的土堆,应该算是历史的遗迹吧。
其实,现在还能够想起在小学时,我曾经徒手贴着城墙攀登上去。
尽管不文明,但实在是太佩服自己当时的胆量!
明年春天,想必她们依旧恢复青春的活力。
是啊,万一有人不幸落水...
---这是“城墙裂缝观测点”。
有纵横两个钢尺钉在城墙山,可以通过上面的刻度观察每年城墙裂缝的伸缩情况。
唱的投入、看的开心。
全是中老年,长此以往,国粹秦腔恐怕失传。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不去打扰他了,远远看着...
关于西安城墙: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黑河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花坛、草坪遍布 城墙之下。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