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假货康师傅双汇火腿肠河南美食杂谈 |
分类: 杂谈评论 |
经常坐火车,经常在车上或车站买些食品,经常买到假货!
通常无言,通常愤怒,通常无奈...
这样也好,节约了。所以,现在我要么提前买好再上车,要么就干脆不吃,作“昏睡一族”。
现在,我来与大家分享,先从“真假康师傅”讲起。
7月份,从青海西宁回西安,在车上遇见很多从青海湖游玩后回家的旅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叽叽喳喳、说说笑笑。本想好好休息一下,迫于无奈,也不得已坐起,共享下铺的便捷。
同隔档的是两家五口:一对夫妻、一个女孩,一个男人、一个女孩;是兄弟俩的家庭。
小孩子嘛,上了车稍稍平静下来便叫喊着吃饭。还没到饭口的时间呢,于是大人给她们一人冲了一碗方便面。
呵呵,故事开始了。
“不好吃”!“太硬了”!“好怪的味道啊”...姊妹俩接连喊了起来。
“这是康师傅啊,在家不是也吃吗”?那个妈妈说着,端起面桶桶端详着。
“哎,快看,不是康师傅”!妈妈将面桶递给爸爸;我也赶紧把头凑过去,想看个究竟。
“是康师傅啊,没错啊”,我说。
“不是,是康师傅集团...”,爸爸端详了半天,慢慢的说。“你看,平时的康师傅没有“国际集团”这几个字,旁边还有个小人,这上面没有”!
“看下背面”,我说,“看下生产地”。
“哦,是...是什么香港轩尼士集团授权河南XXX生产”。
“哈哈,又买到假货了,哈哈...”,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又是河南产的”,车厢里喧嚣起来,大家开始热烈的讨论着。
过了一会,那个爸爸对我说:这还不算绝的,有一次他在车上买方便面,名字竟然是“康帅傳”。看看,如果眼睛不好,还真会认成是康师傅呢。当然,产地也是河南。
假的“康师傅”多了“国际集团”几个字,少了那个戴高帽厨师的卡通人物。
背面的字拍的不清楚,只记得写过什么香港什么授权河南什么的。
晚上,躺在车上昏昏欲睡,我又想起了关于假货的几个回忆。
刚上班时,有一次去洛阳,车在三门峡停靠时,我下去买了一块鸡蛋夹饼。上来一吃,我X,上面的鸡蛋竟然是胶做得。真佩服了,做得栩栩如生的,和真的一模一样。
去年夏天,从天津回西安。傍晚,路过石家庄。我下车去买啤酒,光线较暗。我问卖货的,啤酒什么牌子的?对方也没有回答,只是拿出来让我看。我一看,上面写着“青岛”,于是掏钱买下。
上车,才喝了一口,就觉得味道不对。仔细一看,原来硬币大小的“青岛”二字下面还有小小的另外两个字--“风味”。再看瓶子的背面,连个产品名称都没有,产地只是石家庄某某县某某乡!
再讲一个最绝的:这个事发生在今年6月,我去无锡的路上;哦,你猜对了,是在河南境内,郑州。
同样是下车,抽烟顺便买吃的。吃完也没怎么觉得味道不对。倒是无聊时看出了门道:你道是怎样?原来“双汇火腿肠”竟然是“又又汇火腿肠”!不是“汇”,是两个“又”字!
服了,真是服了。面对造假,我无可奈何;面对造假,我佩服的无话可说了。想起一句话,“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爱)刀”;用在这里应该改成,“经常坐火车,岂能没假货”。
当故事看也好,当笑话看也罢;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希望您今后能睁大双眼、少买些假货。如果这样,也算对得起我辛苦写的这么多字。
(以上文字,绝对真实;且绝无贬低某地之意;如有得罪,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