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锅盔乡人秦腔黄土地帕帕关中 |
分类: 游乐中国 |
1、小两口绞水:秦地有旧谣,“扳住辘轳骂媒人”,概言黄土厚,井水深,女子绞水之苦,每绞水非男子而不可为,然井水甘甜,做成饭食滋味香馨,这种世代的“苦”与“甜”,酿就了每一个普通人家生活与生命的真滋味,让最初两口过活的小家庭,繁衍成绵绵不绝的大家枝系。
2、帕帕头上戴:蹚土多,太阳晒,出门帕帕头上盖。“帕帕”,手帕在关中的又一称谓。秦处西北,黄土千丈,每西北风起,皆黄土漫天;若是天晴道干,则日光强烈,久晒灼人。故乡间女子、老太太出门皆习惯头上顶一手帕,防尘、防晒,方便、实用。女性爱美,天性之使然,便成为地域又一民俗之景观。
3、丢方:四四方方一盘棋,赢了自在输了急。乡人游戏,简单随意。划地为阵图,土块为兵马,谓之“丢方”。其规则既包含象棋的“动”,又具有围棋的“静”,此乃秦地又一土生土长的大智慧。
4、学童:启蒙先生教娃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秦人尚礼仪,重视启蒙教育。黄土地和庄稼是最早、最形象的教材,古老的乡村哲学便养育出一种诚挚、求实的人生品性。
5、面条象裤带:擀薄、切宽,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这是关中饮食文化中的有一怪。北方人喜面食,秦地尤甚。面要宽、醋要酸、辣子要旺,皆如厚厚的黄土地一样,是秦人尚实、忍耐、自然心性的写照。
6、房子半边盖:通风、向阳,所谓肥水不外流。此乃关中民居一怪。所谓半边盖,指长方形的小土院中只有一边墙上盖着房子。这是旧时关中农家的普遍现象。小农经济薄弱,虽盖不起四合院,小户人家常年拢一院阳光,倒也是心中一乐。
8、油泼辣子一道菜:关中人,脾气怪,辣子夹馍不用菜。关中乡人待客,桌上无菜,却少不了一碟辣椒。概因辣椒味烈、刺激、提神,这正是秦人心性中的一种率真与简约。体会其味,正如秦腔之刚烈、动人。
9、剃头:剃头、洗脚,胜过吃药。秦地农人喜留光头,多与田间体力劳动易流汗,却井深水贵有关。剃头就往往构成一幅乡间农俗画,意味深长。
10、锅盔象锅盖:硬面锅盔象锅盖,出门干粮人好带。锅盔即大烙饼,这是关中饮食文化的又一怪,也是关中面食文化的又一创造。其样式、滋味、做工亦各式各样皆有讲究和传说;如西府的椒盐厚锅盔,长武的文火软酥锅盔,乾县的轱辘锅盔等常作出门干粮,越嚼越有滋味。
11、车子全家带:摩托车,跑得快,出门就把全家带。最初的歌谣不是摩托车,而是自行车,这是一种现代乡人小家庭的康乐景致。
12、凳子不坐蹲起来:站着腰疼,坐着窝,圪蹴说话最受活。
13、大秦腔:拉弦索,敲桄桄,自娱自乐吼秦腔。陕西是秦腔的诞生地,男女老少、文人墨客、仕农工商都喜欢吼一声大秦腔,荡气回肠,尽显秦人刚健、豪放之心性。除专业剧团代有名角,走遍市井乡村外,到处可见各式自乐班业余时分操起家伙,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如西北风摇古槐,生生不息,别有韵味。
15、老碗似盆分不开:关中汉,真实在,老碗似盆分不开。关中饮食自古少菜,乡人又有吃饭不爱家,而乐于圪蹴到院门口端“老碗”的习惯。所以每逢饭时必拿大碗,以至碗、盆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