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庆街

(2006-03-26 12:15:58)
标签:

武汉吉庆街

生活秀

鸭脖

鸭掌

池莉

分类: 游乐中国

武汉吉庆街是池莉小说里武汉风情里的主要来源。

入夜的武汉吉庆街的确算是辉煌。

刚入大门口,人还没进去,先就被那遍街的红灯笼把你的脸蛋儿映得彤红彤红的。刚刚一进吉庆街的大门,立马就有男女齐刷刷燕子般地向你冲过来:“想吃点么事?”其阵势不仅可观,那热情简直就是一种过分!庆幸我们还不是那么太怯场,不然可能就成了这些男男女女们拔河的“工具”了。


来这里之前就听说的,如果太怯场,让人看出你有犹豫、惊慌失措想逃的意思,他们更会来劲的:小丫头们直接拉你的衣角,男人们则兄弟般绊住你的肩膀往自己的摊拉上扯。不幸遇到两家对拉,你就真就成了拔河的道具了。

来的时间尚早,或还不很饿,或许就是来看看,故想先看看究竟。便从街头走到街尾,看两旁的餐馆也不是那么生意兴隆的气氛,心里就不免踌躇起来,怀疑这与池莉小说里的描述相去甚远。在《生活秀》里她说吉庆街“是一个鬼魅,是一个感觉,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飘泊码头;是一个大自由,一个大混乱,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一个大家心照不宣表演的生活秀”。而在我们到来的这样一个傍晚,它只是一条普通的让人算不上感到新奇的街道。

来的本意除了观光,还是品尝这里的小吃,落座何处?按常规还是看哪块地方人气望便是味道好极了的地方。于是我们见入街口处食客拥挤,便断定那里小吃口味一定不错,便选了一个席位。

我们一行刚落座,同行的几位师哥就开始遭遇了“车轮战”战术,擦皮鞋的大姐最先冲上来,然后是卖花的大娘大姐,接着是唱曲的小妹,表演小品的中年男女搭档。这些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笑、拍、拽、磨、缠、赖。其实,这些动作情态一定是按一定比较常规的程序进行的。

点了那《生活秀》里的名特小吃鸭脖子、鸭掌之类,还没来得急品尝,生活秀便开始了。卖花姑娘、老太太穿梭其间;吹、拉、弹、唱的各色艺人纷纷登场。先是西洋乐器,萨克斯管、黑管、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所有拿得动的乐器都拿来了;后是民族的,笛子、二胡、琵琶、月琴……所有可以放在身上演奏的也都带来了;最后出场的是歌唱演员了,从山间小调到流行歌曲,从民族到美声,从花鼓戏到京剧选段,一时间人声鼎沸,乐曲此起彼伏,旋律交叉波荡,让人不得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到吉庆街当然要吃鸭脖子。
那鸭脖子得慢慢品尝,那滋味还真够川味——辣。瘦得可怜的鸭脖颈没有多少肉可言,但一条条一丝丝的却极是入了味,呷一口啤酒和了留在唇齿间的滋味,觉得麻麻爽爽地说不出的惬意。
吃着喝着听着,这吉庆街也就超出了我对小吃街的定义,或许它就叫民俗文化街贴切一些。虽然它是武汉特色美食一条街,有地地道道的小吃,比如鸭脖,鸭掌、之类,而敞篷下还有蒸炒熘炸之物,不能算作小吃的菜肴,一应尽有。更重要地是,它让你在吃的过程中,饮尝各具特色的汉文化。当然,吃也是一种文化。

真的,“艺术”才是吉庆街真正的主题。
在这条不足百米长的狭窄街道上,有成群的民间艺人在餐桌间穿梭往返,那些抱着吉他唱流行曲的就不必说了,其他艺术门类简直是五花八门,其中,能归入民族类的就有京剧、楚剧、评剧。
 
不用说,吉庆街已成为一个民俗饮食文化的大超市,一个人们释放激情的大舞台。可以这样说,很多食客到吉庆街,不单是为了吃,而是冲着这里的“民间艺术”而来的。如果,没有了这些民间民俗的文化,吉庆街就不成其为吉庆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喜亦大悲
后一篇:思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