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门山人
天门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43
  • 关注人气: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0316-四千万versus六千万

(2023-03-16 16:13:56)
分类: 纪事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谈到民营经济发展时,他特别提到了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所创造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作为早期的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者之一,对这个说法一点不陌生。

      1987年前后,与张仁寿刘吉瑞兄等有关于温州模式的深度交流。当时有说,在温州头很少听见自行车铃声的,原因是骑车的人遇到行人阻碍,不使用铃声提醒人家让路,而是主动绕着人家走。他用此隐喻,温州人的“创新意识、改革精神”——勇于突破现有法规和政策束缚,努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私人经济的行为特征,体现的是一种温州人特有的文化特质——“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叫别人让路让出来的,更不是有别人设计路线设计出来的!”

20230316-四千万versus六千万

 

      乡兄及著名学者陈剑先生则认为,“四千万”实则源自浙江8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的六千万——组织千军万马,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为了千秋万代。他这也是一说。

       无论是“四千万”还是“六千万”,但都是源自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浙南基层百姓和干部之朴素话语体系。在同一话语体系里,用同一话语来表达不同的事物——借用和套用——在当时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以我的了解和认知,我以为,总理的那个源头说法对当下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3月22日补: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赵智奎则用“闯”“创”“思”“忍”对应“四千”精神的四句话他认为,这四个字和四句话,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精神,也代表了我国民营经济整体萌发和迅猛发展的开创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