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5-记忆-黄河生态文明论坛-山东
| 分类: 纪事 |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大家下午好!
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之时,作为2022 年中国社会科学系列论坛之一的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感谢邀请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天如期召开,首先祝贺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并预祝论坛成功。
今天上午,包括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受益匪浅。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决定于构成生态的那些系统和要素的状态,决定于对整体生态和环境产生影响的不同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约束下的工作进展。农业既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考虑到15分钟以内的发言时间约束,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两个观点:
1、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可以在不过度产生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
农业是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的产业部门,也是需要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最重要领域。忆往昔,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最典型表现就在于根植于农业生产活动当中的朴素的生态思想和实践,看今朝,黄河流域更是中国农业的腹地,承担着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和口粮)稳产保供的重要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农业绿色发展,对于落实好二十大报告的上述精神,落实好总书记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成的人口,取得了有目共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成就的取得,还是以“重要农产品包括粮食的稳产保供、农业生产者收入增加以及农业可持续性(施加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上的任何技术措施(如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等技术使用)、既不对农业生产资料及其产品质量本身、也不对农业的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负外部性)从而使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可以连续和重复过程的状态。)增强绿色发展”这三个农业发展根本政策目标有效耦合、同向变化的格局下取得的。我国粮食产量已经第八年实现增长并且稳定在6.5亿吨的台阶上,与此同时,“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也不断提高。以水投入为例,本月9日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出席联合国水机制地下水峰会上的致辞里宣布,中国通过大力推进针对水资源超采的综合治理,已超采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小麦和新厂区——河南安阳、新乡、河北邯郸、邢台以及山东鲁西南地区等)。超采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也表明这些区域的农业用水开始变得更加经济合理。
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并没有因为要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而牺牲农业生产者收入增长目标特别是农业可持续性增强绿色发展目标;也没有因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目标,而影响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稳产保供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农业增长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产生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应该说他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和引领。当然,这也为包括黄河流域、包括农业产业在内的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了信心。
2、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持农业可持续性上下更大的功夫。
二十大报告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要求之后,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目标要求,其中农业强国建设首次在党代会报告里正式提出。这是一个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史上具有新意的举措。
中国农业过往取得的成就殊为不易,但从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言还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持农业可持续性。
关于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目前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同志将其表述为六大内涵,即: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健全高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从这六大内涵出发,我个人认为,下一步加强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将重点放在解决好农业还不强并且与粮食安全根基还不稳紧密相关的突出问题上。作为实际行动,需要将突破的重点放在:
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需求之间有缺口。
中国农业高物质投入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变不充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稳定增长能力尚不强,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之间欠匹配
农业生产主体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弱
生产成本高位运行且呈现继续上涨的趋势,等等。
以及由上述六个方面问题决定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显著等突出问题上。
3、其中,解决中国农业高物质投入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变不充分(世界银行数据库的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383.3千克/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化肥施用强度超过了世界上93.5%的国家和地区,是欧盟整体水平的2.4倍,是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公认农业强国的3倍左右
。中国的农药施用强度同样远超国际安全警戒线,2019年中国农药的施用强度为13.07千克/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不良后果不仅在于其自身,还会产生其他如黑臭水体形成等等
连带性负面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稳定增长(水肥药-低毒高效药品的开发;数字赋能-适时投入,减少用量、节约成本)能力尚不强;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种子、绿色生产条件下生出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之间欠匹配

加载中…